我们要讲的就是党和老百姓的事儿。党和老百姓是什么关系?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我们听说过;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我们也知道。那么今天我想讲一个大家不知道的角度,它是盐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有个陶罐子里面装的就是盐。这罐盐是1928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分给老乡的。老乡叫李尚发,这罐盐李尚发没舍得吃,想留给红军,又不能被敌人发现,于是他就藏在了屋后的树洞里,这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他才把陶罐子挖出来,捐给国家。
虽然盐已经发黑结晶,但党和老百姓的感情就像这段故事一样流传了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关系,他说:“中国共产党要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党和老百姓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那么,为人民服务是怎么提出的?又是如何传承的?让我们来看。
一、中国共产党的“特长”:为人民服务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成为党的宗旨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这次讲话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为人民服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站在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转折点上,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正式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根本宗旨。
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之后的岁月里,它被制作成党员徽章,刻在每一位共产党人的胸前;也被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同飘扬的国旗交相辉映。
之后,我们路过这里,仍能看到这五个大字,昭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始终未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
(二)清醒认识、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24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迎来了第75个年头,将超过苏联共产党,成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我们常说创业难,但守业更难。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可现如今,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现实中,有些干部的“特长”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服务。有的“高高在上、脚不沾泥”,脱离群众;有的“鼻孔朝天、眼睛朝上”,漠视群众;有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欺骗群众。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根源是政绩观的错位、权力观的扭曲。特别是部分权力部门和党员干部,由于手中掌握了巨大权力和物质资源,本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却还是违背了初心。如果不严肃整治这些现象,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败坏党的风气,极大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甚至威胁党的生死存亡。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实,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甚至虚情假意,是欺骗不了人民群众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有了更高要求,而且渴望精神层面的追求、民主权利的保障、社会治安的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并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传承为民情怀
身为大国首都,北京市自当提高站位,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当标兵、作表率。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常说,西城区离红墙最近,也得和百姓最亲。西城区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重要嘱托,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作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办。我们来看看,离红墙最近的西城区是怎么干的?
(一)西城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探索
西城区抓住典型示范,推出西长安街“样板”。西长安街街道区位特殊,更应该当好红墙卫士,守好百姓日子,党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视。
这里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平房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这么多的街巷、胡同、四合院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传递着千年古都的文化和风俗,也肩负着展示首都形象的责任。但是,日子久了,家里的废砖乱瓦、锅碗瓢盆也越堆越多;私搭乱盖的违建,居民们说,原来宽敞的院子现在成了“迷宫”,老百姓改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西长安街街道的东中胡同22号院,是标准的北京四合院。王阿姨在这住了30多年,她说,以前来看我的亲戚都抱怨“这院子怎么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的变化非常大,能在院里摆着大鱼缸,养着花花草草,这么惬意的生活,她盼了十多年。那么,小院是怎么改造的呢?
其实共商共建作用大,各方力量齐上场。区领导高位调度全区拆违工作。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以组织名义发动各产权单位落实责任,党员带头行动,多次走访。规划部门在“最美院落”议事会里,耐心同居民反复商讨拿出最佳方案。
就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服务和温暖送到了小院,大家共同朝着维护美丽环境的方向努力,居民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住在这儿的居民说,现在我们感到太幸福了,我们自己也特别爱护它,因为不容易,那么多人修建这个很辛苦的。
以这次为契机,西城区迅速打造一批“精品街巷”,推出“最美院落”,实现从一个街巷带动一个街区的转变。
2023年,西城区以西长安街为样本和突破口,抓点带面,全面提升,出台了《西城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梳理分解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和民生保障三大方面21项群众诉求,坚决解决全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据统计,西城区把80%的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接诉即办综合成绩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七有”“五性”综合成绩全市第二。
市委领导对这些工作表示认可,指出,这是西城区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要总结推广有效方法和经验,以点带面推动解决全市其他区域共性问题。
(二)西城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经验启示
西城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那么,“幸福西城”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就是实实在在贯彻为人民服务,办好老百姓的事。“幸福”,不光西城能做到,其他地方也能做到,更应该做到。我想,就是做好这三个“办”。
第一,多想想“该不该办”。那就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遇到难事儿,别光想着“行不行”“可不可以”,多想想“应不应该”,老百姓“需不需要”。
第二,多研究“能不能办”。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把改革推向前进。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根源,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扫清办事阻碍。
第三,多问问“怎么办好”。“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深化央地协同、寻求政策突破;推动市区联动,合力共同破题。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群众自治,用好社区议事厅这些老百姓的议事协商平台,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为参与城市治理的实际行动。
当然,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为人民服务永远都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我们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必须想人民所想、行人民所嘱,不断书写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