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7点,相信大家都会期待一个温暖的声音,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从北京传向全球。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贺词中很多话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
“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
可以看出“人民”始终是习主席每年贺词的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话,温暖而有力量。他了解我们的关切,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家能感受到,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显著的进步。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您心目中,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是全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有热爱和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有自由的时间,去读书、去运动、去旅游?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孩子们能顺顺利利地成长?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美好生活的样子。说到底,我们期盼的就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一、北京市的典型做法:接诉即办
可现实生活中不免有些不如意的事,就拿北京来说,有居民反映:
“房子住进来快20年了,一直拿不到房本!”
“这两天大风降温,感觉暖气不够热!”
“岁数大了,腿脚越来越不方便,这老楼啥时候能装上电梯!”
您看,这是北京12345话务大厅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接听着千头万绪的电话。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北京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一根“绣花针”式的热线,穿起了民生的“万根线”,落细落小、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把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接诉即办改革以来,北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闻风而动、有一办一”,到“抓住共性、打包解决”,再到重大民生问题系统梳理,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前面所说居民反映的房产证办理、集中供暖不热、老楼加装电梯等问题正是我们“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清单的内容。通过持续的治理,现在,老楼加装上了崭新的电梯;居民拿到了盼望多年的房产证;还有越来越多的社区享受到智慧供暖系统带来的精准服务。
接诉即办,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民生问题。面对时代给出的“民生考卷”,北京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七有”目标,提出“五性”理念,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同时,着力打造便利、宜居、多样、公正、安全的城市。
二、房山区落实“七有”“五性”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北京市的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常年稳定在80%以上,北京各区都在用实打实的投入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以房山区为例,来看居民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
(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幸福就体现在一则招生简章上。这是在良乡大学城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国际部的招生简章。它标志着房山区第一个公立高中国际部课程的正式开设。从此以后,有更多学子在身边的公立学校也能享受到双学籍、双毕业证,高中+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
近两年,一座又一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在房山区拔地而起,回想当初,为了上优质学校而挤破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房山引进了北京小学、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理工实验学校等多所名校并建设配套幼儿园。2024年新增3060个优质学位,1520个普惠托位。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正在乘着高速列车,一路向前。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我们新一代的教育保障,就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幸福也体现在一场开工仪式上。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的开工仪式。这是一家集医教研一体的三甲中医医院,建成后将成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承担起京西南的中医药诊疗、康复和科研创新的任务。
不仅如此,房山还新建、改造了多家医院,有宣武医院新院区、京东方数字医院、北京口腔医院拱辰门诊部……同时,还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为偏远乡村开展巡诊服务。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北京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高标准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养老驿站、老年餐桌等益民设施,建立特殊人群档案,定期上门问候关照、日常组织文娱活动、逢年过节还有热烈的庆祝,让大家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面对“23·7”特大暴雨灾害,按照全市部署,房山提前启动应急指挥体系,紧急避险转移群众4.2万人,最大程度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中央及市属国企、解放军、武警部队、兄弟区和社会各界的支援下,洪灾退去后不到十天,实现了“四通一保障”。截至2024年底,灾后重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69个项目如期建成,完成了受损的道路、医院、学校和1.3万余宅房屋的修缮或重建。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全面细致的医疗、养老、救助体系就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三)劳有所得,住有所居
幸福还体现在一场场招聘会、一栋栋保障性住房、一条条公路、一座座公园,一切我们能看到的工作和建设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打造“房山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大家及时便捷地获取招聘信息;开展沉浸体验式、流动摊位式、赶集送岗式的招聘,营造浓厚的市场招聘氛围。又通过和西城、丰台、大兴等区的手拉手专场招聘,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住房是民生之要,房山区创新推出“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等新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更好地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4年,全区70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5095套保障性住房竣工,还有1万多套房屋的“办证难”问题得到解决。
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我们高效便民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就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四)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
在努力实现“七有”目标的同时,北京各区围绕百姓的核心诉求,结合公共服务基础,多措并举,力争满足群众的“五性”需要。
京雄高速全线通车,市郊铁路副中心西段开工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中大熊猫”黑鹳以及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也成了拒马河、大石河流域常客;永辉版“胖东来”开业即爆火,山姆会员店已开工建设;开展全民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为居民加装安全型天然气配件;构建一站式全链条纠纷解决平台,让人民群众“只进一扇门,一站解纷争”……
如今,北京正以精细化、高品质的建设理念,书写民生幸福答卷。不只是房山,全市16个区勠力同心、多点突破,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培育便民生活圈;新建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对老旧小区供热管网开展“冬病夏治”;对各大超市、商场做到抽检监测全覆盖;持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不仅是一句铿锵有力的政治宣言,更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长三角一体化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全国上下锚定“七有”目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0万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征程上,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