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非遗彰显文化魅力

世界第一!非遗彰显文化魅力

据《光明日报》11月26日报道,11月22日至23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云南大理举办。“十四五”期间,随着“太极拳”“送王船”“中国茶”“春节”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我国列入该名录名册的项目达44项,数量居世界第一。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非遗保护既要守住“形”,更要传续“魂”,在坚守“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活态传承、经济赋能、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必将越擦越亮。

image

11月14日在豫园商城非遗市集上拍摄的草编作品。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活态保护,非遗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非遗从来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内嵌于生活的文化有机体。“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276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省级非遗馆开放运营,为非遗搭建了活态传承的平台。从春节期间全球华人的辞旧迎新,到街巷中琳琅满目的剪纸文创,随处可见的太极拳运动,非遗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羌年民俗的持续传承、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活态保护、云锦织造技术的创新表达,证明唯有让非遗扎根生活土壤,在实践中延续文脉,才能守住其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文化赋能,非遗促进经济发展。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双赢关系。“十四五”期间,全国建成1.29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2138个县,其中包括693个脱贫县和13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云南扎染、贵州银饰等非遗工坊,既让传统技艺在生产中传承,又为群众提供了稳定收入。同时,“跟着非遗去旅游”成为新风尚,91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将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体验,从北京京剧之旅到浙江青瓷研学,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魅力。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0%,非遗从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拉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有序,非遗保护后继有人。非遗保护,关键在人。“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130所院校举办435期研培班,培训人数达10万人次;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构建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转变,让非遗特色课程走进中小学,培养出大批“非遗新青年”和“小小传承人”。同时,累计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建立起完整的传承人资源库。“院校培养+实践传承+记录留存”的人才培育体系,激活了人才“一池春水”,让非遗传承队伍实现年轻化、多元化,确保文明之火代代相传。 

交流互鉴,非遗彰显文化魅力。非遗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外国游客专程来华听古琴、看京剧、穿汉服,非遗成为突破语言障碍的“通用语言”。在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上,120余家非遗品牌集中亮相,通过“品牌+场景+科技”融合创新,让中国非遗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交流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更促进了全球文明互鉴,让世界通过非遗读懂中国,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邱子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