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发布在抖音上的一个淄博旅行短片,吸引了数以百万的游客到淄博观光游览。
这两年通过短视频,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城市呢?最有名的当属淄博烧烤、“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了,还有贵州村BA、村超。2023年全年,从进“淄”赶“烤”到进“淄”补“烤”,淄博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630亿元,同比增长68.42%。
由此可见,新媒体打造的特色“城市名片”,让这个城市有里有面儿,不仅为宣传城市形象添砖加瓦,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消费收入。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再一家独大,新媒体逐渐风行,让普通民众也成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主力军。我们在新媒体中发布城市景观、热点新闻、旅游见闻,去哪儿玩儿、怎么玩儿,新媒体为我们提供指南,为城市形象打造口碑,成就了一张张动态的“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花样翻新。
优质的“城市名片”蕴藏着巨大能量——短期而言,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话题量、客流量;长期来看,有利于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知名度、美誉度。
于是,全国各个城市纷纷打造出“能为自己代言”的“城市名片”,凭借“天赋异禀”或“独门秘籍”,方式方法各有不同。
“城市名片”有美食范儿的。通过抓住游客的胃来俘获你的心。前有“淄博烧烤”,后有“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还有久久为功的北京烤鸭、重庆火锅、德州扒鸡等等,这些全国人民都听说过、叫得出名儿的美食让这些城市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之地。
“城市名片”有文艺范儿的。一部剧、一首歌带火一座城的案例不在少数。歌曲《鼓楼》爆火,让更多游客来到北京鼓楼“打卡”拍照,甚至歌词中提到的107路公交也成为“著名”的氛围感抓拍工具。电视剧《繁花》的热映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一部《我的阿勒泰》带火了边疆的这座城,民宿预订量也在持续增加。
“城市名片”还有运动范儿的。北京奥运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举办重大的体育赛事让这些城市吸足了眼球,也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北京作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有众多奥运遗产,鸟巢、首钢园成为北京的著名地标,既可举办文艺活动,又可承办体育赛事。许多文创产品也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最火的莫过于“顶流”“冰墩墩”了。可爱的“冰墩墩”在开幕式上一出场,便带起了极高的关注热度,引起热议,形成热点,受到热捧。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的社交媒体账号的浏览量达到27亿人次,很多明星运动员的社交媒体账号的评论量也达到10亿条。网络转播吸引了至少一百万年轻人来关注赛事。
“城市名片”底气十足。
可能有朋友会问,就靠这一把烤串儿、一碗麻辣烫真的就能长久地留住游客吗?当然不是。我认为,美食和话题只能把人领进门,美丽的景色、深厚的人文,再加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才是这些城市“走红”新媒体的真正底气。
首先,政府要接得住“流量”,打得通民意。从淄博烧烤走红的过程看,政府与公众的积极互动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话题在新媒体中火了之后,淄博马上就开通了济南到淄博的周末往返专列,一方面回应热点,另一方面通过专列提升人气,文旅局长们也亲自上阵走进车厢宣传家乡。当网友吐槽游客人数太多时,淄博又马上额外增加了21条烧烤专线,从火车站直达各家烧烤店。旅馆不许涨价,停车不许收费,淄博市民把饭馆甚至自己家都“让给”外地游客。手机要充电,街边小卖部就迅速拉出插线板儿;停车没车位,各机关单位就马上开放了内部停车院儿;环境卫生压力大,老百姓就自发走上街头收拾垃圾。网友感慨,淄博把“好客山东”这个气质真是“拿捏地死死的”。可以说,通过社交媒体,淄博愣是让爆火的旅游现象变成了政通人和的“文化现象”、高水平城市治理的“大秀场”。
其次,人民要靠得住,“情怀牌”才能打得响。麻辣烫也好,冻梨也罢,大家喜爱的,不仅仅是这些物美价廉的美食,更是美食美景背后蕴含着的记忆深处的美好情感。还记得二月份瓜州的那场大雪吗?因为天气恶劣,有两万五千人不得不滞留在甘肃瓜州。要知道,瓜州县城总共才五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每两个人就要负责解决一个人的吃喝拉撒。但是,瓜州人民说:“这么大的雪,不可能让他们在高速上睡!”于是,社区干部、瓜州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与高速,挨个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们让出床铺,拿出棉被,送上热水,递上热饭,甚至有热心市民开起直播、发动微信群,为旅客们指路找住处。一夜风雪,虽然挡住了人们回家的脚步,但没有一个外地人在瓜州流落街头。事后,滞留旅客都把瓜州人当成了亲戚走。他们说:“就冲这点,下次一定还会再来(甘肃旅游)!”。于是,春暖花开,大家相约再见面!可以说,是甘肃人民的热情相助,才让这张“城市名片”靠得住、打得响,从地域特色转化为“文化标识”,“情怀牌”变成了展示地方魅力的“大舞台”。
第三,文化得“立得住”,情感才能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份美食能温暖你的胃,一处美景能吸引你的眼,淳朴的民风留得住你的心,那悠久的历史文化就会抓住你的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华夏大地上中华儿女的优良品格和文化性格。新媒体时代,这些品格被重新挖掘、打磨、呈现出来,成为一张张亮眼的“城市名片”——东北人的豪爽、西北人的质朴、山东人的热情、江浙人的娟秀,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百花园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新媒体打造“城市名片”,扩大城市影响力呢?通过观察这两年爆火的城市,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需要挖掘梳理城市特点、区域特色,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条街;大到一处景,小到一个店,我们或自发,或积淀,或政府组织,或民间塑造,多个形式、多种措施地包装亮点,塑造城市品牌,展示当地人文风貌。二是学会借力新媒体,推广宣传城市的特色亮点。可以是推广一首歌,也可以是借力网红主播,形成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讲好城市故事。三是在这个流量时代,要通过吸引数据流和游客流,带来资金流和资源流,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也许,通过新媒体的放大作用让城市出圈儿是一件挺难的事儿,甚至是很偶然的事儿,是我们不容易把握的事儿。那么,什么是容易的呢?安安静静地做一份我们喜爱的小吃,认认真真维护好家乡的一处文物,兢兢业业服务好城市的父老乡亲,一点一滴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些才是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更容易做到的,更引以为傲的吧?
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