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思雨:密云水库故事里的“两山”理论

大家知道,我们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而密云水库从1960年建成到现在,已经累计向北京供水超过了300亿立方米,滋养了几代北京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水缸”,甚至在南水北调之前,有“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的说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了信,信中就指出密云水库已经成为“无价之宝”。这一“无价之宝”怎么建的、怎么守的?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个故事:建库安京津保水谋富民

1958年9月,为了给北京、天津解水荒、防水患,密云水库动工修建。为了修建水库,密云28.6万亩土地被占用,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移民,累计移民近7万人,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1960年9月,密云水库顺利竣工,京津冀二十万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宏伟目标。同时进行的还有绿化库区“大会战”,仅这一年就种树1500多万棵,造林近17万亩,攒足了绿水青山的“好家底儿”。

可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紧缺,1985年,市政府规定,密云水库功能由防洪灌溉转为供应首都饮用水源,保水要求相应升级。为了保水,密云先后关闭了小型铁矿、印刷等200多家可能对水体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停办了以水库为核心的旅游业,拆除了水库坝上的餐饮、娱乐设施,还控制起网箱养鱼的规模。多年卓有成效的水源保护,形成了密云优美的生态环境。从照片就能看到,可谓是水天一色共长空,碧水青山入画来。库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市区40倍,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密云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保水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受保水限制,密云大量资源闲置,工业发展缓慢,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中都处在不利地位。老百姓种粮没地、务工没岗,怎么办呢?是要保水还是要致富?面对这个抉择,上世纪80年代起,密云县委、县政府开始了对“保水富民”的不懈探索。90年代,密云建立了40多万亩的环湖果品基地,1995年,果品总收入1.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1/4,生态环保的果品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2000年,密云提出新世纪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坚持举着保水的旗帜,吃环境饭,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业,百姓的腰包终于鼓起来了。

这是密云水库的第一个故事。大家看,这个时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相信大家知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按照机械主义发展观来看,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人类可以不顾及环境容量,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事实上,这就是部分西方国家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思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了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等八大公害事件。所以,经济发展不应该是对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那我们能不能只要保护、不要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就像密云人民意识到的那样,不仅要保水库的净水,还要保增收的活水,环境保护也不应该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所以,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样才能两者兼顾,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第二个故事:南水千里汇舍地护水清

时间到了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竣工通水,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成为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压舱石”。密云人民更是把保水作为首要政治责任,系统推进以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和科技保水、全民保水在内的“5+2”保水体系。

其中,库区保水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全面清退“押宝地”。“押宝地”是密云地方特色。水库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低水位运行,库区里还有暂时没被水淹的土地,60年代经政府同意这些土地无偿交给农民耕种。所以大家都叫它“押宝地”,意思就跟押宝似的,能收一年就赚一年,如果哪年水位上升,淹了,也就认了。这样的“押宝地”最多的时候达到10万多亩,涉及库区周边10个镇16000多户。随着南水进入密云水库,为了防止生产生活影响水质,也为了避免水位上涨造成农民的损失,2014年6月,市区两级政府要求退耕禁种。一开始,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不愿意退耕。比如,家住高岭镇大屯村的村民付大爷是老一辈库区移民,一家五口人,种着25亩“押宝地”,每年只靠种玉米就有3、4万的收入。他打心眼里不愿意退耕,认为这么肥沃的土地不种点啥太可惜了。村党支部书记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付大爷想了又想,最后,一拍大腿,说:“嗐!退吧!50年前,连几辈人住的房子都舍了,现在这块地有啥舍不了的,都是为了咱水库!”经过两年努力,10.4万亩“押宝地”全部清退,彻底退出了密云的历史舞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像是关停网箱养鱼、清退矿山企业等等。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正是有着这样的舍,密云水库才得到了水量和水质“双提升”。

这是密云水库的第二个故事。大家看,这个时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可能大家会问了,刚才不是说这两者要兼顾吗,这会儿怎么要做选择了?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在环境容量、技术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能建立在生态破坏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在无法做到兼顾的特殊情况下,要有所选择。那我们优先选择哪个呢?有句古诗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如果连空气、水源都不合格,哪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所以,绿水青山才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没有了绿水青山,一切物质财富都将化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必须取舍时,要坚持“生态优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三个故事:绿色产业兴 生态启新程

经过了60多年的守护,密云拥有了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如今,围绕“生态”“生命”“生活”三生融合,加速构建“一条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多个特色乡镇和特色产业”的全域发展格局。

大家知道吗?其实蜜蜂对环境非常敏感,被称为“环境哨兵”,他们只有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才能正常采蜜。密云充分借助水库周边林多树茂,还不用化肥农药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甜蜜产业”蜂产业。目前,全区形成了“一区两翼”的饲养格局,养蜂超12万群,是咱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除了可食用的蜂蜜,还推出了蜂蜜香皂、面膜,打造了蜜蜂大世界、悬蜂谷等景区,带动了几千户百姓增收致富。

大家可能都去过密云玩,但有没有在天空中“打卡”密云水库全貌呢?近年来,密云区推出了低空旅游专线,您可以“空中观水库”“空中看长城”,获得全新的游览体验。不仅如此,密云还打造了4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东边,您可以到古北水镇体验山水乡愁;西边,您可以到鱼王美食街品尝地道水库鱼;南边,您可以到南山滑雪场、马拉松公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北边,您可以游览被罗哲文称为“世界长城之最”的司马台长城,体会长城文化的独特内涵。除此之外,山地露营、养生山吧、乡村咖啡、生态农场竞相涌现,文旅产业活力四射。

这就是密云水库的第三个故事。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面来看,是说生态环境也是经济资源。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绿水青山是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金山银山。所以,要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一方面,用好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让自然风景、生态产品活起来,变现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养成环境友好型习惯,比如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绿色出行等等,总之,既强调生态环境的价值转化,又强调经济活动的绿色转型。当然,大家也不要把“绿水青山”仅理解成“山清水秀”,事实上,只要能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冰天雪地”“茫茫草原”“碧海蓝天”“戈壁黄沙”也都是“金山银山”。

现在再问大家,“两山”理论是什么?我们一起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们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对“两山”理论作出的完整、深刻阐释。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为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密云水库的净水绵延到燕山群峰的层林叠翠,从首钢园的旧貌焕新到亮马河的水岸风情,无一不是咱北京诠释“两山”理论的生动答卷。在“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之际,让我们行动起来,继续做“两山”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绿水青山蓝天融入咱首都发展脉络,化作持续赋能的靓丽底色!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宣讲家网编辑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