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农村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次会议承前启后,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30年农村改革成就四大历史经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伟大而勤劳的中国农民在30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支撑着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30年的高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顺应广大农民的要求,不仅适时推进了各项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新世纪以来又取消农业税代之以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突破”: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整个经济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突破城市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城乡逐步走向协调;突破自身的束缚,逐步走向世界,并正在实现自身的转型。从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看,30年农村改革的过程,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控制逐步缩小、服务逐步增加、投入逐步加大的过程。30年的实践证明,凡是保护和尊重农民的权益和意愿,农村改革和发展就会深入;反之,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也应该以这一基本经验为立足点。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其出发点是改掉传统体制低效率的部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我国的农户也具有弱质性特点,其户均土地只有半公顷左右,小规模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很难通过市场得到保证;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和城市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差距大,和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差距更大,其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才能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因此,与各行各业运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同,农业反而变成了低效率行业。一味追求国民经济整体上的效率,忽视农业这样的弱质产业所需要的公平待遇,必然会适得其反,损失农业产业的效率。上世纪90年代“三农”领域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多是由此造成的。因此,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候,适当地照顾农业产业的公平问题,对于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过去30年中国的农村改革基本坚持了市场化这一主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和财税等体制改革、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都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市场化改革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未来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

选择好推进改革的方式。30年来,党中央发布的10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5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82年发表的第一个“一号文件”为“双包”制改革定了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积极性。新世纪以来的5个“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主题各不同,但都贯穿着城乡统筹这条主线,基本思想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