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3)

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是内在的,一般看不出来有什么表现。真正的表现是在行为上,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很典型的道德外显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简单讲就是对社会的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等有好处的行为。具体就是,倾向于帮助他人或者使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得益,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外在的奖励,而且行为者在做这种行为过程当中,会付出一些代价、自我牺牲或者冒险,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方面。

利他行为,就是为了促进他人幸福,去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作出利他行为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互联网中所发现的亲社会行为。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并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刚才我们提到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是一个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网络道德体现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出于助人的目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自愿而非强迫等特点。

怎么看网上对一些不良人的人肉搜索?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肉搜索太过分了不好。但是进行人肉搜索的人在时间、空间上都跟当事人没有关联,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最后让被搜索的人得到相应惩罚,这就是一个网络亲社会行为,一个道德行为。

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受益且自身会有一定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这里所指的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要说他们得到什么,就是内心因做好事所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感等内在奖励。

从网络社会来看,亲社会行为有几方面的表现。一是无偿提供信息咨询。比如网上有一些所谓的“菜鸟”,对很多软件不太熟,或者硬件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在网上提出问题,很容易就会搜到无数答案,因为早就有很多人无偿地将一些问题的咨询答案贴在网上了。二是免费资源共享。这就是网民自发上传一些软件,考试复习资料、考题等资源到网上。三是免费进行技术或方法的指导。四是提供精神安慰或道义支持。就像刚才讲到的人肉搜索就是道义上的支持,可能有些人说不上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他给他人提供条件去支持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五是提供虚拟资源援助。六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如有白血病患者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捐助,或者贫困地区的一些学生需要捐助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做。七是提供网络管理义务服务等。比如论坛的版主实际利益并没有太多,但是这些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我们看到,网络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非物质性等新特点。

我们编制了一个《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用以测试几类亲社会行为倾向,包括公开型、匿名型、利他型、依从型、情绪型和紧急型等六类亲社会行为。这个量表是一个5点量表,列出各种各样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并提出“我有过这样一种表现吗?”的问题,让研究对象去回答,按“从来没有这样”得1分到“总是这样”得5分的评分方法,共26个项目。

公开型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别人知道是你提供帮助或提供资源的。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是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受到帮助的人并不知道帮助者是谁或者提供帮助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信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依从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比如,咱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乞丐,说肚子饿了或钱包被偷了回不了家了,要求你给一些帮助。情绪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自己情绪被唤起的情境中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像汶川地震中,地震惨状被披露出来之后,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捐赠、去做志愿者等亲社会行为,他们就是被这种情景所激发而做的情绪型亲社会行为。紧急型的亲社会行为,是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各类网络亲社会行为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平均数在3到4分之间,说明他们愿意在网上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而且频率较高。从统计结果图上看,六种类型亲社会行为中最突出的就是紧急型亲社会行为,也就说在网上如果有人提出一些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青少年网络用户更可能去提供一些帮助。其次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稍微低一点的是情绪型,公开型是最低的,就是表明我是谁去帮助别人的行为在网上频率较低。

对照国外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中国的青少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国外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最多的是利他型、紧急型和情绪型,最少的是公开型。而国内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由高到低依次是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这个跟网络上青少年行为的特点趋势差不多。北师大寇罭教授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中利他型是最高的,其次是紧急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这跟我们调查的青少年在网上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稍有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环境中,紧急型和匿名型这两类亲社会行为的排名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这跟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多人愿意去用,匿名性就是其中一个很吸引人的、独特的地方,另外开放性也是网络跟现实生活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

从性别上看,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有没有什么区别或差异?总体上,青少年在利他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明显比男生要突出,但其他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和大家所体会到的也一致,通常感觉女性更仁慈、更友善、更愿意助人。当然这个特点在网络上也比较容易受骗,因为你不知道他提出的要求是不是真的。

再从年级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年级变化的趋势,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从初一到高二是呈下降趋势,除紧急型亲社会行为基本持平外,其它的都在变化。也就是说,除紧急情况外,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在减少。可以看到,青少年在网络情景中,遇到急需帮助的人的时候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种状况不会因为年级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他情境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则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年级越高,网络亲社会行为越少。我们也可以把它和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特点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国外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增长,表现出依从型、利他型、紧急型等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是增加的;国内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在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跟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比较起来有不同的特点。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