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理解北京的“包容”
北京精神具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包容。多元汇一,合合为综,五方杂处,和平安宁,这就叫包容。包容,我们可以说它是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宽容,一个是容纳。从历史上来看,《汉书·五行志下》就说,“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就是说一个皇帝、一个君王怎么样才能够成功做皇帝呢?必须包容丞相才行。前蜀杜光庭在《皇后修三元大醮词》里说,“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也就是说大气象才有大包容。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包容既指对他人的个性甚至是缺点、错误的一种宽容,也包含着对于一个人失败的宽容,也指对于少数弱势群体他的事物甚至他的行为有一种宽容的对待,勇于接纳它。在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中,包容都有它自己的用法和意义。
为什么北京会有包容的特点呢?北京有这么长的历史,这么长的历史中就积累了如此之多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不同的印记。多元是北京的内在现实,也是中华文化多元统一的历史积淀使然。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在北京有那么多代人的朝代,至少在北京的历史上就有蒙古族创立的元代、满族创立的清朝,还有辽、金等。这些都看出来中华文化是多元、多样的,是各个民族共同积累在一起的,所以多元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北京就是这么一个巨大的容纳百有的中华文化的宝库。包容是一种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气概,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基本的品质。中华民族从古以来都推崇、倡导包容。比如说《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还有古语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人要有宽广的胸襟、气度、雅量,后来成了林则徐的著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深厚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多元。多元的例子非常多,像北京前门一带有全世界都没有的奇观——五种宗教在这里都和平相处,伊斯兰的文明、佛教的文明、两种基督教、天主教等五种教会在前门这个方圆不大的一片领域里相安无事,我把它叫做五方杂处、生气相投,并不是相互之间斗个不停。现在全世界到处有小的战争,每一个小的战争都与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不和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北京,就拿宗教来看,五种宗教在前门一两个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和谐相处,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中华文化那种深厚的蕴含、深厚的融汇的能力。所以北京文化是融古今、汇中西的,它把中国的古今文化融为一体,另外像季羡林、钱钟书等一大批负笈西行的先行者,把西方的文化带到北京,把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汇为一体。在北京,我们可以去国家歌剧院看芭蕾舞、听交响乐等欣赏高层次的精英文化,同时我们也去天桥听郭德纲的相声。这就是说,在北京,高雅的文化和普通的民间的民俗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北京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包容性的城市之一。从包容性来看,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型最高的都市之一,它对于民间的关怀,它对于老百姓的惠民,它对于各种各样人才的分层次的容纳,都是包容力成长性,使北京成为在走向世界城市中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全中国那么多年轻的学子来到北京寻找中国梦、寻找北京梦。为什么我们说包容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那么复杂,不包容我们怎么生活下去。是什么东西使多样的文化能够包容呢?和合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是我们包容的渊源和理念的根本,北京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和合理念,包括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的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的人际关系、社会观,和气生财的商业信条,贵和尚中的哲学观,还有谐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学,这些观念都是可以用和合理念来概括。为什么北京能够宽容?因为它是以和合理念作为中心的。我们知道和谐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和平的伟大贡献,因此它是北京城市的灵魂。所以包容在北京是非常重要的。北京为什么能够在多样的统一中实现包容呢?这源于北京文化的根深渊源。北京文化底气充沛,北京文化大气醇和,它拥有一种在中国所有城市中独具一格的浩然大气。它是正大光明,我们把它概括为它是洪浩博大、琉璃万用,什么东西在北京都能找到。孟子曾经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北京精神中有包容,是因为它有着那种宽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势,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这种胸怀它也不可能做到包容。
北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融汇?因为北京这个地方正处在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东北的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是中国北方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融合的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方位孕育和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性格和气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历史的背景,有着这样一种很多城市不可能具备的特点,三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而且是水乳交融的混在一起,你搞不清楚什么是西北的草原文化,你也搞不清楚哪一部分属于东北的森林文化,你也搞不清楚中原的农耕文化是怎么样介入到这里的,甚至近代以来辛亥革命一直到后来的革命中有大量南方著名的文化名人来到北京,他们在这里组织共和国的发展,因此北京也融汇了南方文化。所以北京文化的深厚和宽容是因为这样才形成的。
三、如何理解北京的“厚德”
厚德是什么?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炼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的崇德、尚德、重德、厚德。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京人讲德叫德性,就是崇德、尚德、重德、厚德,讲仁义礼智信,讲温良恭俭让。过去的北京人从来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比方说他不是虎视眈眈的。我们经常说东北人脾气比较火爆,南方人缠绵委婉,北京人有他自身的有内涵的厚德。他注重日常的道德修养,拥有比较高远博大的胸怀,这是厚德的主要内涵。“厚德”这个词出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大家已经熟悉了,它与“自强不息”相对应。“厚德载物”是对于道德、品行的推崇。中国古代所有的世人、所有的知识分子第一追求的就是德。这个德能够显示出你的品格,显示出你的水平,显示出你的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德主要是指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德,有仁义礼智信,其中当然也有忠、孝,有温良恭俭让这样一些特别深厚的内容。中国古籍中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世人以德,以及慈孝感恩这样一些理念称作厚德。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理念,所以周易中所表述的“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人们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厚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进。在以当代社会,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我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指导原则。在北京精神之中,“厚德”是与它的方方正正、坦坦荡荡和做人的正大光明联系在一起的。你只要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北京的四合院,你再看了故宫、中轴线,你再看它如何讲究左和右的平衡,你就知道它对人的品格的最高标准是厚德。所以北京是厚德之城,紫禁城、中轴路、四合院这些城市符号都体现了中和、归置、有序这样中华文化的特点。
厚德在今天有重要的具体的内容。厚德,在核心价值观念下要讲究社会公德,在整体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操守中要讲究职业道德,在我们的家庭中要主张家庭美德,在我们的个人品质上要讲究的是修身齐家。今天,我们对于人的尊重可能也是对于自己的尊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今天利欲熏心的时代里,我们可能忘记了厚德。我们说很多人熙熙而来,为利而来,攘攘而去,为利而去。甚至很多作为精英的官员、知识分子、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缺乏修身齐家的精神,更不要提到治国平天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北京人是有着很深厚的道德操行的。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中,北京人的爱心、北京人的志愿精神,北京由传统文化带来的这种现代的精神是非常高尚的。北京的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志愿者元年,有170万人的志愿者,有一千多万人次的志愿行动,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奇特的,或者叫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在接待世界残疾人奥运动会主席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把奥林匹克两个运动会按照一样的规格来举办,因为残运会永远不可能拉到那么多的赞助,没有利益可赚,而中国不同,做了两个完全一样的运动会,两个运动会一样的精彩。我去现场去看残疾人运动员比赛的时候,看到全场的人为残疾人运动员加油,他们的高喊甚至比在其他的正常人比赛的场合更要卖力气。北京人的厚德精神是他们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特质。个人品德作为每一个人自己的道德规范,我们自己的操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对人的尊重是什么样的,你是不是尊重别人从而尊重自己。北京的厚德确实是重要的。前些时候有一条流传很广泛的短信说“科学就是这样向我们中国人启蒙的,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鳝鱼里我们认识了避孕药,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罂粟壳,从海蜇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鲜荔枝里我们认识了盐酸,从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氨”。我看到这条短信以后感到非常沉重,我觉得北京把厚德作为北京精神来推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学习,在不同的层次上是怎么样践行社会公德的。最近有了小悦悦事件,这个事件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公德发展到什么程度,北京应当怎么样,我们应当看得很清楚。前些天我们看到另一个事例,把一个活着的刚生下来的孩子扔进了厕所,这个事件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一个关注,这是职业道德操守缺乏。作为未来的中国精英,我们自身如果没有对于事业的强烈追求,没有对于职业中那种崇高道德的追求,我们未来是困难的。还有个人道德问题、家庭伦理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在厚德这一点上学会北京精神中的那种感恩,学会北京精神中那种大气醇和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北京建设的更美好。
(根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