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讨论应形成“正向文化遗产”
暴力话语、打碎一切的语境在当下依然顽强地存在
呼唤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
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很早就研究发现,在人群聚集之处,民意会出现非理性的蔓延,在争吵中公众的观念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
因此,杜骏飞认为,参与公共论战的一些“意见领袖”,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卷入网络论战的不少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其中一些人的言论比较极端,存在口不择言、话语极端、舆论审判或者以偏概全等现象”。
“但这些毛病不是一人、一事、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杜骏飞进一步分析说:“比如,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并不总是在寻求真知,而往往试图用非理性、粗暴的方法,从超越法律的视角做无边界的判断,甚至恶意的、极端的话语呈现。这种打碎一切的语境,在当下依然顽强地存在,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的每次论战中,都隐约可见。”
对于当下的“韩方之争”,杜骏飞认为,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谁最终获胜,而是这次网络讨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正向的文化遗产”。对此,他提出要注意三点:
首先,人们在网络争论中,应该如在现实社会中一样,依法行事。在批评和被批评、指控和被指控之间要形成法律约定,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站在法律的边界内行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反过来,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口指控,无拘无束,甚至无端辱骂,其结果是这个社会将更加不自由。
其次,希望在网络讨论中可以出现一批理性参与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公众会参与到理性的讨论中去,慢慢地澄清事实,寻求真知,这才是公众和“意见领袖”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讨论过程中,媒体和知识分子不能简单地把双方阵营算一下百分比,看谁的比例高谁就有道理。要尊崇良心,遵从常识,遵从规则,遵从法律,而这些方面,都需要知识分子的坚守。
第三,要排除语言暴力,拒绝不良文化的裹挟。一些不良的语言习俗、语态以及文化立场,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消除。所以,希望我们在将来的讨论中,在话语方式上可以更加平和,更加尊崇人的价值、尊重人身权利。
网络“公共讨论”需要合适载体
微博在提供思想线索和事实线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
传统主流媒体应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为增值服务
相较以往的论坛、博客等互联网形态,微博无疑成为了近期网络争论的主战场。“单向关注”的链接方式和“140字”的传播形式,无疑降低了网络讨论的参与门槛,使得广大网友不但可以“围观”,还可以直接参与讨论。
然而,微博作为网络讨论的载体也存在先天不足。网络研究学者表示,微博在提供思想线索和事实线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微博式讨论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人人都不以理据为本,而以自己的观点为荣,这种讨论是比较倾向于非理性的,对于网民批判精神的培养不利。
微博式讨论的另一不足在于其关注的中心是人,而非话题。在传统的网络论坛和博客上,网友可以通过提供长篇发言和图片证明等回复模式,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在微博上,即使网友利用“长微博”发言,但也是自说自话,难以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下持续深入地讨论。所以,在类似的网络论战中,很多网友反而去看论坛上的汇总帖,以避免偏听偏信。
“我现在还不清楚如何规避微博的弊端。自己采取的应对方法,是把微博仅作为一个传播渠道。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或思考,我仍然坚持写博客,哪怕我写错了,思考错了,也能比微博上深入。”@秋叶语录如是说。
对此,姜奇平认为,“微博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用它来进行网络讨论,必然带来原生态讨论具有的特点。我们要了解这种‘嘴上没把门’的特性,用降低盲从度、提高辨别力来对待”。
他指出,如果要进行健康的、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共讨论文化,最好要开辟合适的“场子”。传统主流媒体可以抓住这个市场空当,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有文化需求的人。对待一些网络上的传言,主流媒体应当负起责任,提供引导、求证的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