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反思选举民主不足的基础上,也曾在学术界研讨过“协商民主”的理论,为何说是中国的“政治创造”?且不说中国早就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举世罕有其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协商建立的。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阶层、界别、民族、宗教的代表以及海外华人代表,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并列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任何国家都未曾见到、不可比拟的持续性、广泛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奈斯比特,在其《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就提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民主”,符合其文化传统和国情。而中国实行的民主制度,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相适应,是一种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是与西方的“横向民主”不同的“纵向民主”。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而“纵向民主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奈斯比特认为,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很容易导致混乱,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中国以这样的政治体制才能走出贫穷。
奈斯比特正确地看到了中国国情对于政治体制选择的基础性作用,看到了“纵向民主”的特点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但他未能进一步剖析,如何实现这种有效结合并确保其民主性质?如何做到不断地“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使“纵向”也能“民主”,也是“民主”?
其奥秘,就在于“协商民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它与选举民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民主架构;它在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它促进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协商民主”实施的关键,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此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将其作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胡总书记所要求的,各级党委都要“增强开展政治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施的前提,在于参与方平等相待,协商的环境友好、氛围融洽、关系和谐,协商当然需要主持和主导,但主持应公正公道、善于整合,主导要让人说话、导出真知;实施的保障,在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协商制度科学化、公开化、具体化,使协商过程可规范、可操作、可监督,推动政治协商从制度设计到制度实践的重大跨越;要创新形式,不仅在政协组织内协商,也可在基层、在社会组织之间协商。不仅在会内协商,也可在会外协商。不仅在书面协商,也可在互联网上协商。
当前,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并且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正在“创造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的一种成功实践,大有可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