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与翻拍:能唤醒文化产业的春天吗?(3)

怀旧与翻拍:能唤醒文化产业的春天吗?(3)

韩流在中国的失落

在谈到韩流时,中国文化产业界人士津津乐道的是韩国文化产业传奇的象征——影视明显裴勇俊的缔造团队。2002年凭借电视剧《冬季恋歌》,让售价为150多美元的裴勇俊写真集销售10万多册,让其主演的《冬季恋歌》小说在日本销售120万册,并且带动了韩国旅游收入15%的增长,裴勇俊个人为韩国创造财富23亿美元,这在亚洲文化产业界一度被称之为“裴勇俊现象”。然而,曾经的产业传奇已经黯淡;过分强调文化投资和营销的民族单一性,失去的将是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市场。何况,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正是文化产业的魅力本源和发展动力。

韩流在中国市场鼎盛时期,还曾有个“坐标”式的卡通形象——“流氓兔”。那是一只从韩国网络形象中衍生出来的眯着眼的毛绒兔子玩具,最初跳进了台湾的玩偶礼品店,成为当红商品而大热卖;又一路红到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最后到达中国大陆并衍生出“流氓兔”巧克力等儿童食品符号。韩国出版界也跟风推出过“流氓兔”的少儿读物,热销过一阵后也自然成了明日黄花。就在中国的兔年,“愤怒的小鸟”在中国市场上击败了10年不变的“流氓兔”。

这款名为《愤怒的小鸟》的游戏,讲述小鸟报复偷鸟蛋肥猪的故事:小鸟们以身体为武器,借弹弓之力,攻击肥猪的堡垒,砸倒全部肥猪就能过关。这款2D的小游戏画面卡通可爱,充满趣味性,但也不乏难度和挑战。它在近年来以众多角色、复杂剧情为主的网络游戏热潮中,以几个简单的角色,简单的剧情,红遍了Android和iOS两大系统手机,全世界超过5亿次下载,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美元,其芬兰开发商Rovio估值已高达12亿美元,不仅成为最受欢迎与盈利最高的手机游戏软件,更让“愤怒的小鸟”角色肖像成为热门的授权商品。

类似“愤怒的小鸟”等互联网时代的游戏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大举吸金,自然羡煞不少业内同行,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随着智能手机和大屏幕触摸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终端的手机游戏出现更广阔的市场,“愤怒的小鸟”就是瞄准这个市场机遇,紧握简单操作和片断耗时来吸引用户的下载。其次,一个游戏的成功,一定是根植于创新土壤。芬兰是公认的创新国度,Rovio公司初始的开发团队仅有4个人,基本以学生为主,虽然企业很小,但是他们的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尊重,这样宽松的环境和肯定的眼光最终酿造了成功的芬芳。

2011年初Rovio正式进驻中国市场,在北京开办赫尔辛基之外的全球第二个办事处。同时,也将旗下“愤怒的小鸟”这个品牌引入到中国,除了继续对这款热门手机游戏的更新与优化外,还将推出一系列的周边文化产品。至2011年底,“愤怒的小鸟”在中国的下载量超过了1亿。就是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Rovio也深感本土化的重要,并决定对于中国用户推出一系列带有本土色彩的全新版本,如“春节版”、“中秋版”等等。所以,它在中国市场上实际击败的不是游戏中的“肥猪”,而是单一色彩的韩流过气卡通形象——“流氓兔”。韩国文化企业自然也很不甘心,但一时没有更新的“内容”可以韩流化地投放中国市场。不过,韩国人还算有自知自明,没有打算拍摄《新大长今》、《新冬季恋歌》等续集给中国人看。同时,韩国也不迷信3D——日本则把1963年推出的动画形象阿童木的一些版本3D化了,但最近的市场测试表明已经无法收回投资。

总之,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产品,都有可能步入市场周期率的“寒冬”。无论是米高梅、任天堂,还是动漫、电影,抑或是“流氓兔”、阿童木(作为动画形象和孙悟空同时诞生),一成不变自然是死路一条,只是寄托怀旧、翻拍续集也迎不来“春天”。可以说,没有“内容”、情节、形象等文化符号的推陈出新,再新的技术如3D、再大的平台如苹果,也都是无法让文化市场选择重复消费的。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