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越议越细 农业发展找准抓手

科技创新越议越细 农业发展找准抓手

响应中央一号文件 两会代表委员聚焦“三农”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从这一天开始,2012年的两会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早已成为中央一号文件主旋律的农业科技改革势必会成为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2011年,我国更是完成了粮食生产“8连增”的态势。但这也无法掩盖我国粮食生产的诸多隐患。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11.94 -0.42% 股吧 研报]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随着一号文件的定调,2012年将成为农业科技改革年。在这一年,中央财政的支出无疑将会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钱用到“刀刃”上。

割裂的研发过程

在农业科技领域,我国的财政资金曾面临着巨大的浪费。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得可怜只有40%,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很多研究成果或属于低水平重复,或被束之高阁。

究其原因,正略钧策咨询公司顾问魏广巨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的农业科技开发应用的过程是处于分割状态。其中,大专院校研究课题,农业公司或是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民亲自耕种。各部分负责人只有自己的职责,所以很容易采用本位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大专院校方面,只是负责开发课题,申请科研项目和资金,相关人员完成课题指标来评职称和晋升。“他们的主要评价标准就是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数量与影响因子、获奖等级等。专家教授们只能被逼得埋头写论文、著作或者报告,而没有时间去接触基层,更没时间去做市场调研。科研成果到底能对农业发展做出多大贡献,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赵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负责落实研发成果的农业管理部门积极性也不高,因为这基本属于额外工作,在资源使用方面和本职任务冲突。除非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必须落实。对一般的院校提出的方案兴趣不大。”魏广巨说,农民对新的科技应用则更为谨慎,一旦失败造成减产,会影响收入。

三个环节割裂之下,农业科技领域的财政资金被肆意挥霍,成果则是像云、像雨、又像风。甚至出现了一些官商勾结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恶性案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单单增加投入并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的问题。

“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钱用到刀刃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市场黏合剂

把钱用到刀刃上,就要把被割裂的研发过程黏合起来。黏合剂就是市场。

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因素。承担科研项目的主体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不符合科技创新主体的一般规律,给我国农业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魏广巨表示,解决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就要使农业科技项目市场化运作,即有投入、有产出、有回报、有风险。依靠经济实体来主导。

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各大农业公司,根据市场调研,确定需要研发什么项目,然后联合院校或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开发,成果在市场上销售,最后获得回报。如此一来,市场规律和资本运作使得农业科技和一般投资项目一样,风险收益共存。这样就可以调动农业科技研发过程中各个环节积极性。

赵刚表示,我国应该把众多的农业科研机构放进市场中,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或者转型为基础研究,或与企业达成合作,又或被兼并成为企业的一份子。

承担科研项目的主体转变之后,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从而实现“双轮驱动”。既提高了效率,又缓解了中央财政的压力。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在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项目时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对于农业科技这一类能够盈利的项目(除基础研究外)还是应该更多地靠市场来解决。

赵刚表示,国家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整个农业科技研发做出顶层设计,着眼发展大趋势做出详细规划。同时,为创新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例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等。

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经济效益比较低,见效时间慢,投入和产出尚不成正比。“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引入保险和融资机制,使科技新项目容易取得资金,且有基本保障,来减小风险。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魏广巨说。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