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主要指社会制度和国家类型两个层面上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两种不同类型国家认识的不同,因此,对这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冷战结束以后的今天,尤其是在21世纪中国要和平崛起的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在20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

一、关于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之前,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认识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都无比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向往无剥削、无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莫尔曾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斥责为“羊吃人”的社会制度;康帕内拉则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描绘成是“使少数人享乐和饱食,而让多数人呻吟和饿死的社会制度”;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则摆脱了平均主义、禁欲主义,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看到了新的生产力是改造社会制度的根据,主张未来社会必须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和矛盾性的论点,关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关于劳动教育,关于经济的集体性和计划性,关于克服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等极其重要的思想认识。但他们都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途径,一味幻想通过实验和感化有产者实现永恒正义、美妙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他们那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不相容的。

从19世纪中叶,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质变。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必须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资本家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根本对立的。但马恩同时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并不是建筑在单纯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恶和厌弃的态度上,恰恰相反,充分估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作用,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马克思还在青年时代就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恩在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马克思晚年提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时曾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加入世界各国交往的行列,“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由此可见,虽然在马恩时代还没有建立起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但对资本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联系与继承关系的论述,已是十分清楚的。

马恩辞世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思想,更加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即既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更强调两者之间的继承和联系。这在苏维政权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得特别清楚。

(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对两种不同类型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到1978年底社会主义中国彻底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止,在60多年的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当代资本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曾进行过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的探索。其间,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各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一样,执政的共产党党情也有差别,因此,各国在认识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上书写了各不相同的篇章,其中有成功的宝贵探索,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总起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后,列宁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探索都是后人无可指责的。当然,这也可能与他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时间比较短有关(1924年去世)。列宁一方面领导苏联人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和武装入侵,进行了坚决而有力的斗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在对待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多次指出在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问题上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压迫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必须打碎,而对以银行为代表的组织大生产的国家机构,则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拿过来,在割断它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后,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凡是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都是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的错误,列宁反复论证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遗留”下的一切“材料”的思想。1918年他就提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十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十  十  =总和=社会主义。”?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益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问题。他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是:“要获得胜利,必须懂得旧资产阶级世界的全部悠久的历史;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而这种技术和科学只有从资产阶级那里才能获得,应当把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应当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来”。?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是:理论清晰,行动果断。在领导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面对帝国主义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形势,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国内建设,列宁多次阐明过社会主义必须继承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东西,强调这是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站住脚的生死存亡问题。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对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实际探索,在不同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理论与实践,但却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失误或严重失误。

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进行卫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他又犯了一系列错误,其中包括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上的错误。最明显的就是关于“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和实践,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和利用对已有益的一切好东西。当然,这与客观上存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也有一定关系。

毛泽东同志生前自己说过,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赶跑蒋介石,统一了全中国,二是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实,这是他老人家一种谦虚的说法。他领导中国人民不仅赶跑了蒋介石,统一了全中国,而且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许许多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功绩巨大、光照千秋。当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时,毛泽东就主张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政治孤立作坚决斗争,同时主张在经济上也要积极同它们做生意。后来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他还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964年实现中法建交和五六十年代中国同部分欧洲国家建交或互派商务代表,则是毛泽东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实践。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不久,尤其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左的指导思想逐渐逐渐在党内抬头,并占了上风,直至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内,由于受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影响和干扰,即使是农村老百姓养只鸡生个蛋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很难完全做得到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1965年林彪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主张推行“世界革命”,提出要用“世界农村包围世界城市”。毛泽东在1966年主持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肯定了林彪这一文章提出的思想。1967年在北京之所以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风庆轮事件”和“蜗牛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不能说与毛泽东当时思想上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毫无关系。后来,在战争与革命问题上,毛泽东过分强调战争“迫在眉睫”、认为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对帝国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要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大战”,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全国大搞“一、二、三线建设”等,都与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对立和斗争,而忽视两者的共处、合作与竞争有关。这些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的惨痛教训,对我们一心一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来说,对我们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改革开放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

如众所知,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蒙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东德、越南、朝鲜、中国、老挝和古巴确立后,这些国家几乎先后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革。但从改革的实际成效看,在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才算真正进入了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及其接班人江泽民才算真正做到了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反复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密切联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邓小平多次告戒我们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可能进行的侵略、干涉、遏制、分化、西化及和平演变图谋要保持高度警惕,并随时做好针锋相对斗争的准备,也要看到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资本主义已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以及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都将为社会主义所继承。当然,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两极分化和那些畸型的、堕落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主义必须加以坚决抛弃。因此,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要注意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成果,要让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为社会主义服务。1978年底,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时曾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1980年,他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和借鉴,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方面,吸取和借鉴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已为人们所接受,取得了共识。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如多党制、“三权分立”和其他所谓的“民主”制度,我们则坚决摒弃,正如邓小平所明确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他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销、”?1986年12月30日,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到学生闹事问题时再次强调:“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但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也要进行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在它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阶级民主制度,这当然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但他们所采取的某些有益的民主形式、民主原则和民主方法,如普选形式、监督和制衡机制、竞争原则等,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因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资本主义社会“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某些法规、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如环境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若干法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政策,如经济特区或自由港政策是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有着借鉴意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受到批判和清算,对其腐朽落后的这一基本方面加以否定,但同时我们也要肯定和利用其中包含着的积极、合理的部分。我们对西方经济理论就不能一概否定。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经济理论时,曾经吸收和利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果(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贝利的资本周转理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为垄断资本主义作辩护的,其理论体系也不科学,但其中包含着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及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东西,一些关于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艺术总体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在长期的文学艺术国创作实践中揭示出来的艺术规律,反映生活的技巧,又是人类的财富,有些同情劳动人民,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有着长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曾高度评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和达·芬奇的绘画。列宁在否定列夫·托尔斯泰的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同时,认为他描写俄国社会生活的天才画图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些主要矛盾,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邓小平指出:“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在与首都应届高校毕业生座谈时指出:“在过去的长时间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又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和利用的一面。这是认识上的一种片面性,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总之,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进行新创造,才能发展自己,进而取代资本主义。

概括地说,在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而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与发展时期,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是人间地狱,没有可取之处,人们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点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只是对立关系,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后,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既是根本对立的,又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是“两点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要在直接继承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基础上,才能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形态。简言之,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既是取代物,又是创新物。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为实践,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从列宁、斯大林,到铁托、卡达尔、哥穆尔卡、日夫科夫、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都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时期;其间,不乏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探索者;从思想、理论认识,到具体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实践,既有坚持辩证的、两点论的辉煌,也有僵化的、一点论的悲剧;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于一个地球村的半个世纪里,二者之间有刀光剑影的斗争,也有拥抱与握手的合作,还有谁胜谁负的激烈竞争;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是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多于政治、经济、军事合作。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苏联东欧剧变以来,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指导,转而恢复了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使社会主义改革步入健康并逐步深化的轨道。在认识和对待与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基本上形成这样的共识:

1、当代资本主义不断进行的调整与变革,使其还有相当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改革,使其唤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吃掉资本主义,从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看,都是不现实的。

2、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特点是:在共处中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3、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共处,在时间上是相当长的;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4、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将永远不会改变。

二、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社会主义只有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全部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并得到发展,因此,我们为建设好社会主义,就不能不认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所有新变化和新情况。对走和平崛起新道路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开创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良好国际环境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二战后,尤其是5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所谓“黄金时期”。它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在5—6%左右,个别国家甚至高达16一17%。在战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它以前社会生产力之总和还要多,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二是战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和航海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是以新技术产业群的形式出现,几乎涉及所有生产领域。由于科技与生产密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使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期。

(二)与新技术革命相联系,出现新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相联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和大调整时期,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发明得到了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生产部门和行业,有力地推动着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发生新变化: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第一、二产业相应地在减少,第四产业(指信息业)正方兴未艾。产业结构的重心依次沿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顺序转移,非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到80年代后期,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信息产业一日千里地渗透和辐射着社会各部门和各环节,将成为主导性产业。例如,美国仅信息工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已近 l万亿美元。二是高科技产业群正在或已经形成。航空航天技术由以前的试验性、探索性、示范性进入了开发性发展阶段;生物基因工程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农业和医药方面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低温超导、高强度磁性材料、光纤材料等新材料广泛运用和发展;太阳能、风能、氢等新能源长足发展;可控核聚变将来的发展前景更加诱人。三是原有的产业正在得到深刻的改造,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工业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部分用高、精、尖技术进行改造,追求质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各产业创造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上。如:1984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为52%,工业为41%,农业为6%。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在各产业中就业人口的变化上。如:1994年德国有将近100万人在环保部门工作,占就业人口2.7%,差不多与汽车工业的就业人数相等,其中55%的人在服务行业工作,多数人从事废物(垃圾)处理。在第三、四产业中,除一部分是体力劳动者外,相当部分是脑力劳动者。美国工人阶级的这种行业结构上的变化则更加明显。据统计,美国第三产业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比重,1900年为37.9%,1940年提高到50.3%,1990年又提高到68.8%;而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合计所占比重从1900年的62%降到1940年的49.7%和1990年的31%?。由于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大量妇女在服务行业找到了工作。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的新变化:一是蓝领工人人数急剧下降,即使是普通的白领工人也开始减少;二是掌握着高新科技的知识型工人就业人数迅速增加。三是随着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涌现,妇女地位的提高,还出现了“金领工人”和“粉红领工人”,就业层次多元化。四是中间阶层出现分化,并呈现萎缩状态。五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逐步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对应,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新贫困化现象。不仅原来的蓝领工人大规模失业,而且包括白领工人在内的中层人员也大批下岗,欧盟现有1800万失业大军,隐性失业或半失业的人也大量存在。

(三)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直接干预与调节的能力有所增强

由于新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依然存在;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巨额资本与私人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发生了现实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强,迫切要求生产力发展的计划性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迫使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同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除了从政治、军事上发挥保护社会的职能外,还从经济上采取广泛的措施对社会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以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为工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它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增减政府财政开支和收入进行财政调节,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如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开支、对企业进行补贴、减少公司税、利润税和个人所得税等;通过中央银行有意识的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行货币信用调节,如调整法定准备金限额、变更贴现率、利息率和汇率等,影响社会经济生活;通过国家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直接干预,以使社会收入维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以维护社会的安定;通过经济计划化手段使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的综合调节,如通过预算、税收、投资、信贷、补贴、奖励、价格、外汇等财政、金融手段,制定经济政策和立法,以及通过国有企业活动等,影响和调节私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适合国家规定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的直接干预与调节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国家调节的程度如何,它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虽有所缓和但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条件下进行的。

伴随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结构和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也都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在劳动管理方面,把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相结合,并运用行为科学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工人看作干活的机器或机器的附属物,而让他们更多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管理结构上,采用“矩阵结构”和“超事业部制”结构,使垂直管理系统和横向管理系统密切联系起来。最近还出现了“蜂窝式”、“母体式”、“作业小组式”等多样化、灵活化的形式,从集中走向分权,管理层次趋于减少。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80年代初已从依靠强力的手段,依靠规章、制度、纪律条文等有形力量为主,向同时强调依靠激励手段,依靠情感、思想、作风、精神等无形因素来实行管理的企业文化转化,从竞争型的企业文化向合作型的企业文化转化。生产组织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划时代性变革,实行无库存生产,工人多种技术化,供求驱动制变为需求驱动制,生产效益由“规模经济”转化为“广度经济”,市场竞争由产品价格竞争逐渐转化为全面质量竞争和产品革新竞争。在管理方法上,运用系统工程、运筹学等先进理论,管理手段信息化。在企业结构上,70年代后出现了中小企业兴起的浪潮,在创造就业和技术革新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生产资本集中,企业兼并浪潮汹涌,90年代初已进入第四次兼并浪潮。兼并方式由过去那种水平型、垂直式或跨行业兼并转变为相近部门的兼并和跨国兼并。在这次新兼并浪潮中,技术力量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金融资本集团由重点行业的专门集团扩展为多行业的综合集团,从家庭式的集团转化为社会化的垄断集团,集团利益国际化、跨国化。

(四)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股权越来越分散,自我管理企业的家族资本家逐渐减少,代为管理企业的经理资本家逐渐增多

事实上,马克思和思格斯在晚年也已经注意到资本主义的这一新变化,并据此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应修改自己的斗争策略。恩格斯在1891年写的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注意研究托拉斯现象及其影响。在今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和托拉斯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已由单个的发展成为集团的,由一国的发展成为跨国的、全球的,由个别行业的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跨行业的。它们的实力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某些民族国家。

(五)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不仅促使科学技术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也推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加速和加深了国有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战后出现的国际垄断组织,不再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垄断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联合,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加入国际联合组织的国家,不仅是资本在流通领域内的国际联合,而且在生产、货币、金融、高科技等领域也实现了国际联合。作为生产性企业资本输出形式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有垄断组织的国际联合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加、墨自由贸易区、欧盟等),从而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协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获得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冲击力有所减弱

与二战前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出现了这样一些新情况:一是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已发生过5次经济危机。但这些危机都不像战前危机那样来势凶猛,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破坏性也不像战前那样严重,造成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已不像战前那样大。如美国在战后所有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最高为15.3%,而战前30年代的大危机则下降了46.2%。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率不像战前那样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失业率最高的是英国,1979-1983年经济危机时为12.5%,而英国战前的最低失业率则达到了22.2%。经济危机造成的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幅度较小。战前经济危机造成的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如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幅度为82.8%,而战后经济危机造成的固定资本投资下降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28%。二是经济危机的阶段性并不是那么明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周期不再明显地表现为危机、萧条、苏复、高涨四个阶段,而各阶段的症状也不如战前那样容易区分,尤其是萧条和复苏阶段更难区分。另外,开工不足和高失业率已不再是危机和萧条阶段才出现,而是贯穿于经济危机周期的各个阶段。三是战后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不是大跌,而是持续上升。四是生产过剩危机和结构性危机同时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的震荡时间比较长些,这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的。但总起来看,战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力不如战前那么大了。

(七)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在第三四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使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蓝领工人在减少,白领工人在增加,白领工人已超过蓝领工人。德国的弗兰茨·贝尔弛在《新技术──就业的杀手还是创造就业的动力》一文中描述了新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冲击。他说,自动化、机器人以及计算机夺走了数百万的劳动岗位。几十年前,一些工作程序,如汽车生产,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去完成,而如今,只用很少的人。今天,仅一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就可以完成紧螺母、喷油漆、装配件这些工作。当然,计算机本身还得由人来操纵,而且必须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即所谓白领工人。据统计,早在198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白领工人已超过蓝领工人,白领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6.9%,蓝领工人只占40.3%,其中美国的白领工人占68%,蓝领工人占32%。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人减少,新兴工业部门工人增加。前者如金属加工、机械制造、造船工业、采矿工业、纺织工业等,通常被称作“夕阳工业”;后者如电子工业、航天工程工业、生物工程业、信息行业等,被称作新兴工业。

(八)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劳资矛盾有所缓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代资产阶级对劳人民的统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推行所谓“福利国家”政策,即通过所谓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的“三高”政策,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据考察,战后几十年间,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德国的经济迅速增长,雇员经济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有很大改善,但雇主与雇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没有根本的变化。在近40年间德国GDP增长十几倍,现在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995年德国GDP为2.42万亿美元,年人均近3万美元。1980年至1996年,德国雇员人均年收入增长1.7倍,高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雇员的毛工资收入1980年人均为3.615万马克,16年间持续增长,1996年人均达到6.1594万马克;以1985年为100计.到1996年,工人和职员工资指数分别增长47.8%、46%。1995年瑞典男性熟练产业工人的年人均毛工资收入比1980年增加了1.68倍,税后工资则增长1.77倍;同期职员(白领)的年人均毛工资收入增加了1.74倍,税后工资增长1.84倍。?。当然,当涉及到劳资合同中未作出规定的内容时,不排除进行劳资斗争的可能性。劳资双方谈判不能达成协议时可诉诸劳动法院。德国自1949年以来签订的劳资合同有293500个,目前执行中的劳资合同有45100个,对劳资关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签订的劳资合同规定了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培训和进修、休假和津贴、合同有效时限等内容。例如,现在规定劳动报酬的构成是:基础工资十效益工资十合同规定津贴,有的还加上合同之外的额外津贴。对劳动条件,也作出了应符合社会标准和人身体及生理可承受能力的规定,还规定在避免健康受损害的前提下,连续从事一项工作的极限等。法律规定了雇员的“有利原则”,即在劳资合同基础上签订的其他劳资协定(如企业协定)只能作有利于雇员的利益的变动。同时工会章程对罢工也有严格规定,即要求在至少75%的会员赞同的情况下才能罢工。经过谈判、调解,如果有25%的会员接受调解结果时,工会得停止罢工。法律还作了种种限定,如警察、公务员不准参与罢工;不准德工联号召举行总罢工等。瑞典也围绕劳资关系制定了一整套法律。第二,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严密而又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社会矛盾。经过100年左右的发展,德、瑞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现已形成包括生、老、病、残、失业、贫困、住房、子女抚养等各个方面、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目前,德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近30%,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子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分别是75%、89%、91%、86%和40%。这—体系把雇员的生、老、病、残等问题交给社会,由国家来管理,使私人企业能在一个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轻装”运作,既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提高效率,保留“动力机制”、也使市场竞争必然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地得到抑制,调节和缓解了社会不公,使资本主义获得一种“平衡机制”。近年来,为了改变高工资、高福利、高失业率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德、瑞着手改革福利制度,但均采取小步走、微调整的办法,以避免社会动荡。如瑞典将病假工资从100%降到75%是在八九年间逐渐减少的;失业救济也曾于1993年从90%降至80%,1996年又降至75%,1997年由于财政状况好转,已经议会批准回升到80%。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雇员的生活状况与过去相比大不相同了。现在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而是活得“好一点或差一点”的问题。在瑞典考察时,当考察人员询问瑞典的“贫困线”是多少时,但都末获得肯定回答。他们说:在瑞典没有真正的穷人。你即使相对贫困,由于生病有保险,失业有救济,住房有补贴,生了子女还有补贴,基本生活是有保证的,家里也有电视机和冰箱。但是你不能拥有汽车、别墅,因为在申请困难救济时,必须先把它们卖掉,否则不符合申请条件。银行也不能有存款,不能因没有现金而去申请救济。不管是贫是富,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都是有保障的,所以贫富是相对的。在德国也是一样,民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第三,采取措施,让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国家对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德国1972年的《企业章程法》明确规定了职工要了解和参与企业内部管理的有关决定,1976年通过了职工“参与决定法”。该法规定,在500人以上的企业设“监事会”,监事会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讨论决定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等重大事项(包括董事会的决定经监事会同意)。监事会由人数相等的雇员和雇主代表组成,但主席由雇主代表担任,投票表决时他可拥有两票。德国企业大部分是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在这些企业建立了职工委员会,发挥类似于工会的作用,直接代表职工利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制定政策没有参与决定权。第四,推行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防止和减少失业。所谓“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就是注重提高和更新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以避免和减少失业,而不是单纯采取失业救济的消极政策。德国实行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教育”。就业上岗前有培训,上岗后有提高、更新知识技能教育,失业后为适应新岗位的需要而给予培训。为了缓解庞大的失业大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德国、瑞典两国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都曾下过相当大的功夫,瑞典建了由政府、企业、工会、政党、行业组织和教育培训单位等各方人士组成的三级劳动市场委员会,全国有25个地区性工作委员会和拥有6600名工作人员的400个职业介绍所,在开发新岗位、创造就业条件、刺激需求、防止和减少就业等方面作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努力。劳动市场通过电脑网操作,建有求职库、岗位库、代用工、临时工库等,并加入了国际网络。

以上措施使得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认为让企业生存和发展下去,有竞争力、有利润,这是雇主和雇员的共同利益所在,劳资矛盾激化、导致罢工于双方都不利。据德工联的人士说,罢工时工会要付给工人70%的补偿才能坚持下去,雇主也可从雇主联合会拿到其利润损失的70%作为补偿。为避免损失,一般情况下劳资双方都尽力谋求妥协方案,避免事态扩大导致罢工。总之,当今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出现列宁当年所说的“上层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下层也不能照原样生活下去了”的形势。

(九)旧殖民体系瓦解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用新殖民主义代替了昔日凭其政治军事实力,对殖民地人民进行赤裸裸武装入侵和暴力统治与掠夺的旧殖民主义。它们以“开发”、“援助”、“贷款”为名,用大量直接投资的形式取代了过去对资源的直接掠夺,使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急剧增加,从70年代初的不到1000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17140亿美元,并且短期外债占了一半,潜藏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巨额债务本息的支付重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它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同时还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倒流现象。据联合国统计,属于发达国家的国家在全世界只不过有二三十个,其中主要是美、日、德、法、意、英、加七国,其余绝大多数属于欠发达、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列入最不发达国家名单的国家还在逐年增加:1971年有25国,1981年增加到39国,1990年达到42国,2002年则增至49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13亿之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其中4/5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另据有关资料显示,1987年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占全世界GDP的81.5%,而占人口总数83.8%的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只拥有全世界GDP的18.5%,其中占人口总数64%的低收国家仅拥有全部GDP的4%。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50年发达国家人均年GDP最高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年GDP最低国的35倍;而2002年非洲的布隆迪和埃塞俄比亚年人均GDP只有150美元,而瑞士、瑞典等国年人均GDP则达到45000美元以上。两者相比则在300倍以上。据有关国际问题专家研究得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新殖民主义措施进一步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使它们之间的贫富悬殊还要加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实际上已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攫取了最大限度的利润和财富,使富国变得越来越富,而穷国则变得越来越穷。

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注意的是,在当今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充足这一比较优势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广大发展中国家如果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为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侵略、信息网络侵略和金融侵略提供便利条件。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发生在东亚的金融危机,固然有本国的因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某些金融寡头从中破坏不无关系。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侵略的行为,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二战后的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受压迫的民族国家也纷纷宣告独立。这种大好的国际形势迫使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协调相互关系,以维护他们各自及其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为了共同对付社主义力量的发展,它们各自作出一定的妥协,以求得相互矛盾予以缓和或化解。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国家之间打过仗,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打过仗,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至今却没有动过一次干戈,这不能不说与它们之间通过各种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协调、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有关。例如,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日美安全条约,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联盟;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自由贸易体系;通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调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为了共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此外,资本主义各国还通过不同级别的国际会议、不同部门的国家机构以及政府首脑会晤来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所有这些,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局面,相互之间的矛盾呈现缓和状态,虽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通过政治协商和经济方式来解决,而没有采取战争手段。

不可否认,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使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导致其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并没有消除,由此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危机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因而改变不了它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