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中亚的可能长驻迹象及中亚国家的离心倾向,引起俄国和伊朗的警觉。2001年12月俄外长伊万诺夫表示:希望美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在结束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后,撤离中亚国家。2002年1月1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根·谢列兹尼奥夫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哈萨克期间表示,莫斯科可能动用否决权,反对在中亚部署美国军队;在会见俄罗斯边防局驻塔吉克边防集团司令并参观了俄边防军训练中心后,强调应加强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他认为法国和意大利军人在塔的存在是暂时的,他们的活动和进一步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联合国的监督。他表示俄反对在塔吉克斯坦“出现美国或者北约的各种基地。” 2月9日,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纪念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成立175周年的会上讲话时说,中亚地区具有战略意义,北约在那里驻军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会引起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崩溃。久加诺夫说,目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俄罗斯极为不利。他举例说,吉尔吉斯斯坦不久前通过一项法律,允许一些国家的战斗机今后可以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着陆。从军事上讲,这些国家的飞机没有任何必要在那里着陆,任何反恐怖主义的借口都掩盖不了这些国家的真实目的。 2002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列为“邪恶轴心”,此后不久,俄罗斯立即表示反对。伊朗驻俄罗斯大使莎菲2月6日曾宣布,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今年上半年对德黑兰进行国事访问。针对美国所谓伊朗在利用阿富汗军阀动摇新的阿富汗政府的指责,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依2月25日,在与来访的阿富汗领导人卡尔扎伊会谈后说,任何国家都不能以帮助阿富汗重建为藉口,试图影响阿富汗的内政。重建阿富汗的援助不应该用在把外国的价值观强加于阿富汗。他说,一个强大和令人骄傲的阿富汗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个信仰没有给外国干涉留下任何空间。可以预料,俄国和伊朗将在决定阿富汗未来政治走向上有更为实质的合作,而不管美国人对这些合作是否满意。
那么,谁赢得这场战争带来的“战略“红利”呢?如按战场形势已展现的政治而非道义逻辑分析,我们只能说,美国人歪打正着,通过阿富汗战争低调赢得了中亚五国,而俄国人则在“与美反恐合作中”不动声色地赢得阿富汗。但从全球和地区战略形势上看,由于美国据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俄国在阿富汗所获的“红利”只是局部和战术性的,而美国则是战略和全局性的。至于阿富汗,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美国还不能在阿富汗培植出具有亲美色彩的阿富汗国防力量,那么美国在阿富汗的角色将可能只是徒有虚表的前台演员,而俄国人和伊朗人则可能是阿富汗政治的幕后导演。如果阿富汗现政府还无法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独立的代表阿富汗利益的国家武装力量,那么,反映各大国利益并由大国幕后操纵的武装的部落反对另一个武装部落的混战,可能是今后阿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主剧。
三
从2001年10月7日美国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到12月7日塔利班放弃坎大哈并决定向阿临时政府投降,共计61天。从纯军事角度分析,这是一场难度大但结局利落的战争。
自19世纪以来,阿富汗是大国必争但却没有那个大国可以完全得手的地方。 英国和俄国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前的两个世界极的霸权国家。英国三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后一次是当年议和外,其他两次作战时间均在三年之上,英方损兵折将却无功而返。冷战时期苏联依靠其强大的常规作战力量和地缘优势,在阿富汗进行了为时六年的持久战,结果阿富汗战场成了苏联帝国的“坟场”。
如果将上述英国和苏联在阿富汗进行的几场战争,与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作一比较,人们会觉得他们失败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从拿破仑入侵俄国到美国入侵越南,再到勃列日涅夫出兵阿富汗,传统形态下的人民战争都无一例外地是弱国抵御强国入侵的“杀手锏”。如果再将这些传统战争与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结果相比较,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因为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离海太近,没有多少海上力量,而它们面临的对手又是具有强大海上作战力量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如果将上述战争与21世纪第一年小布什发动的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相比,似乎就会觉得这是一场全新的战争:战争结果并不是美国人再次为传统人民战争所拖垮,相反美国人只用了61天的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高山峻岭中打赢了这场近两百年西方人从未打赢过的战争。
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释其中原因,我们得先了解军事技术曾发生过的革命性的变化及其对战争史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古代主要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而满足这一经济目的的首要条件是人力和土地。与此相应,那时的军事手段多表现为人的自然力量(即“十八般武艺”)及其辅助手段即冷兵器(所谓“刀枪棍棒”)的娴熟应用;军事攻击的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攻击国的生存条件即土地和人口的强力占有。这样便产生了以攻占和保卫国内 (而不是海上)要塞为目标的陆权国防理论,人力和陆战所需的步兵便成了那时军事活动胜利与否的基本条件。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都是远古文明多极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强大国家,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的是陆军大国。古希腊是一个例外,雅典城邦因其靠海和多山,发展出世界最早的海上贸易和海军,但由于它过于接近以农业见长的斯巴达城邦,这使得雅典这枝人类文明中最早出现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商业经济)之花及与之相应的城邦民主制度被斯巴达强大的陆军踩碎了。
17世纪英国工业发展出由经济扩张必然产生的世界贸易。世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安全的海上贸易线。这样便产生了以远程海军为主要作战手段,以控制海上关键岛屿为军事目标的海权国防理论。这时国家防卫概念已从以前的本土防卫转化为海上及海上航线的防卫。把战场推向敌国边界是海权国防观念的重要特征。而蒸汽机及由此产生的远程航海作战技术的出现,又使这种国防观念得以实现,并使西方海军有了比东方陆军更为机动的从敌国海岸任意一点实施军事切入的攻击能力;火炮在海战中的大规模运用又使海军有了近海纵深打击敌国的沿岸防卫力量的优势。海上机动性和远距离纵深打击能力使东方陆军及其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冷兵器失去了优势。新的军事作战方式的变革,使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东方战场上获取了包括鸦片战争在内的一系列胜利。但必须提醒的是,这些的胜利一般多是在沿海而非内陆地区获得的,比如英军的在中国沿海取得胜,却在中国三元里被中国乡民们打得丢盔撂甲,就象英军在印度沿海城市取得胜利,却在阿富汗败北一样。
接着就是制空权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国家(比如法国),都因死守传统战法(克劳塞维茨是这种战法的理论鼻祖)拒绝军事变革,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均被打得一败涂地。相反由于率先采用飞机配以坦克集团军、高度机动的大纵深地空一体化作战、及潜艇在水下控制海权的新型作战方法,德意日轴心国却在欧洲、亚洲和地中海地区获得了先发制人的胜利。但是在德国入侵俄国,日本攻击美国并使有限战争转化为无限战争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才因经济不支和美国掌握并在日本使用了原子弹(并不主要是作战方式不当)而走向失败。
截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已完成了从制陆权到制海权再到制空权,即从平面战争到立体战争的军事革命。在这合乎逻辑的一系列演变中,占据技术先锋的国家,至少在有限战争中总是赢得胜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天真地犯了英国在后期对外战争中一直尽力避免的深入东方国家内陆作战的大忌。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及20 世纪末的波斯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正好相反,美国发动朝战和越战都是从大量投入地面部队开始的,这在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其结果只能是惨败。当时美国所拥有的军事手段,除了原子弹外,基本都是处于最高水平常规武器。尽管这时的军事作战已完成立体战争的变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没有出现在卫星监控技术及其引导下的导弹准确打击和拦截技术,地面部队和常规武器仍是当时决定战争成败的基本军事手段。
历史走到80年代,就在美国还为越战噩梦所困扰的时候,世界已悄悄地萌生了信息革命。 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对各民族国家具有生死存亡意义而对历史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美国科学和战略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这场信息革命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巨大意义:1982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防部国防情报局局长丹尼尔·奥· 格雷厄姆领导的专家小组向里根政府提交《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论文,强调美国应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优势率先开发利用外层空间,通过空间竞争确立美国的军事优势。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意识到原子弹对战争的意义一样,里根政府迅速采纳了格雷厄姆的建议,依据“高边疆”战略思想,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从表层分析,该计划通过空间卫星监控技术建立一个拦截敌国导弹的防御系统,从而使核打击对美国失去威慑作用;从深层分析,它预示着自飞机和潜艇技术引起的对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军事争夺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场新的战争形式即信息高科技战争形式,将首先借助外层空间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海湾战争,连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克劳塞维茨式的主力决战军事理论及被侵略国家用以抵御外来入侵的“人民战争”军事理论与现代高科技信息战争理论所进行的有史以来最认真的较量。克劳塞维茨是18世纪生活在普鲁士却对近代欧洲战争理论最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家。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通过武力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实行主力决战是达到目的的基本手段;在决战的诸形式中,由几个战斗形成的一个大规模会战的战斗成果最大;在会战中,主力会战是战争的重心。但在20世纪末,战争模式却发生了与克氏理论截然不同的变化。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与传统的“诺曼底”式(也可称作“克劳塞维茨式”)的大规模地面部队率先决战的战法不同,由于有了卫星信息监控和引导技术,美国得以充分掌握敌国信息并从海空远距离对伊南两国实施大规模“切割式”导弹打击:在这种打击中,美国先摧毁敌国“大脑”即信息中心和“造血功能”即生产能力,其次是“神经传递”功能即通讯交通能力,再次是扫除一切可疑的目标。在这些任务完成,在敌国失去了除作战人员的体力之外的其他所有技术形态战斗力之后,美国才开始——并且是在对敌方坦克具有大杀伤力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配合下——地面军事切入的。
情报、速度和后勤,是常规战争胜败的关键,而支撑这三大要素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现代科学技术。美国利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在科索沃兵不血刃却大获全胜的军事战绩,使我们看到,科技革命已使这三个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过去常规战争中必须依靠陆军才能完成的情报获取、闪电式打击和后勤跟进的工作,现在只依靠卫星和远程导弹在外层空间和遥远的海上就可以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越南战争中,战争模式已完成了从制陆权到制海权再到制空权的立体转换(航空母舰又使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战争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综合作战能力),但总得说来,这只是在常规战争内部发生的军事变革。现在我们将面临的是以卫星监控技术和导弹远程精确打击和拦截技术为先锋、以争夺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为核心内容的军事革命。在新军事革命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决战的战法将为在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所代替。这时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已不取决于一国陆军的数量,而取决于该国的海军和空军的高科技含量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新世纪军事革命的重要标志。
在阿富汗战争爆发前,有人对这种结论还持相当的疑问,批评“一些人对马汉的海权论的崇拜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认为“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 也有人在因特网上发表《从技术层面分析美国打阿富汗的战术可能性》文章,得出结论:“美国真的要打阿富汗,在战术上可谓是困难多多,动用地面部队的条件,没有象打伊拉克那样便利。就算打南联盟那样的效果,也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但阿富汗战争结局已使我们认识到:尽管传统的“诱敌深入”、“开展全面的人民战争”和主要依靠陆军力量实行本土防卫的常规作战方式在中国抵御外敌入侵中曾起到过巨大的和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但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还是墨守成规,没有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那它就不能达到保卫国家主权安全的目的。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地势自北向西南倾斜。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4/5,平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兴都库什山山脉斜贯中部、东段山势险峻,西南部有沙漠。国内以普什图族为主,其次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等。正是这样有利于“开展人民战争”的地形和居民构成,才使得几百年西方和俄国入侵者在阿富汗屡战屡败;但也是同样的地形和居民构成,21世纪之初的美国却在阿富汗战争中取得了迅猛胜利,其对手还是占阿富汗40%以上的普什图人。若从作战人员的精神素质看,塔利班是古今罕见的坚定、忠诚和具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作战群体。从执政到政权瓦解的那一天,它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内讧和背叛;在敌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而自已作战条件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塔利班官兵中也极少出现为金钱或个人求生向对手出卖包括朋友或领袖的行为; 整个战争过程中,尽管塔利班屡败败战,但到最后一刻,他们也没有向美国人作过哪怕是语言上的妥协。 即使如此,塔利班在战场上也没有因此获得胜利。
那么,美国人是凭借什么打赢这场战争的呢?从阿富汗战争全程分析,毫无疑问,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但这已不是二战意义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而是建立在外层空间卫星侦测技术条件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兵舰未到,卫星先行,这是美国在这次阿富汗军事行动中的最重要特点。2001年10月5日,就在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前两天,美国国家侦察局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大力神-4B"运载火箭秘密发射了一颗任务高度机密的KH-11侦察卫星。这颗侦察卫星用以收集地面资料和电子信号。该卫星载有一台数码相机,可以拍到地面小至10厘米的物体。接着,美国派出 U-2侦察机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U-2侦察机可以在21000米的高空飞行,既拍摄地面照片,也窃听通信;全球鹰大型无人驾驶飞机在阿富汗战区首次飞行。它长13米,能在19500米的上空飞行,视力可穿透云层,并传回照片。据报道,美国在对塔利班作战中,使用了四大侦察定位技术:一是先进的KH-11、KH-12“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美将多颗“锁眼”卫星调集到中亚地区上空,其地面分辨率达0.1米,能自动将照片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及指挥中心。 二是无人侦察机。美已向邻近阿富汗的基地派驻多种无人侦察机,可在空中完成情报处理。三是激光光标定位仪。此装置安装在武装直升机机鼻上,它包括一个热成像瞄准器,与飞行员头盔同步移动。四是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能使美军士兵不依赖气象条件在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确定自己的坐标和精确时间,并获得相关导航信息。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犹如一张大网,昼夜监视阿富汗全境。
其次,美利用强大的海权迅速调动其他地区作战力量直奔阿拉伯海。开战前已有大批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云集阿拉伯海。截止12月下旬,美国已经从世界各地调动了两万以上的兵力,集中于中东地区的卡塔尔和科威特。
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同时从阿拉伯海上和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基地对阿富汗境内的目标实施持续空袭。攻击目标主要是塔利班的防空导弹、燃油补给站、机场及通讯系统。轰炸中美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GBU–28激光制导炸弹。这种钻地炸弹长5.85米,带弹翼直径4.47米,投掷距离5000米,可穿透30米厚的土层、六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层。第二轮打击过后,塔利班政权的大部分通讯、交通、空防炮基地、雷达设施基本摧毁,塔利班当局已无法统一指挥各地军队,其高炮及少数的导弹无法准确攻击英美战机。美国总统布什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10月10日均表示,美军对已摧毁了85%的攻击目标,基本上已掌握制空权,美军飞机可自由飞入阿富汗上空。
美国在掌握阿富汗制空权并使阿境内塔利班军事组织系统的内部联系彻底瘫痪后,塔利班庞大的和准备用于“人民战争”的军事躯体,又被美国的导弹进一步切割为失能动反应力因而只能任人宰割的“肉块”。11月13日塔利班放弃喀布尔返回坎大哈。10月底美军地面部队全面进入阿富汗,与北方盟部队一鼓作气,直捣坎大哈。12月7日塔利班交出坎大哈并向临时政府投降。从10月7日开战到塔军投降,战争持续时间仅61天。
仅从纯军事而非纯政治的角度看,阿富汗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战。由于美国人掌握了建立在外层空间卫星技术基础上制海权和制空权,优先采用卫星技术,对塔利班军事部署了如指掌。掌握了塔利班的情报,又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美国就可以用强大火力切断塔利班作战系统之间的通讯联系,将庞大的军事作战系统点击切割成互不关联,从而各部分没有能动反应力的“板块”。此后,美国再派为数不多的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将这些被动的“板块”围而歼之。海湾战争中,萨达姆是这样被打败的;科索沃战场上,南联盟也是这样被打败的;这次美国人又用同样的方式赢得了阿富汗战争。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在21世纪的战争日历上,克劳塞维茨式的大部队“主力决战”的作战方式到此已寿终正寝;“诱敌深入”的策略已基本失去效用;依赖传统的人民战争来保卫国家主权的观念已受到巨大挑战。2001年12月2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该报记者爱德华·科迪写的《塔利班的“藏着等”战略失败了》,这篇发自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文章对此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写道:
随着新政府在喀布尔上台执政,阿富汗战争已降级为在阿富汗东部崎岖的山中和在巴基斯坦西部的部族地盘上寻找塔利班和“基地”领导人的搜捕行动。这里的分析家们认为,10月7日开始的这场战争如此快速地推进到这一步,主要原因在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奉行的“藏着等”战略失败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