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投递100封平信(其中8封寄往国外),送达的只有67封,发出的这100封平信无论是准时到达率还是总数到达率均未达标,更有整整33封信没有下落。中国邮政总公司客服称,平信的丢失无法查询,也无法赔偿。
尽管信件丢失会找出种种原因,但据报道,键入“平信丢失”,在网络上有22万多个搜索结果;键入“寄信丢失”相关结果约40万个;再用“寄的信丢了”搜索,能找到约600万个条目。平信丢失似乎并非个别现象。
有道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平信不“平”,恰是企业自身对邮政体制改革的呼唤。靠竞争而不是靠保护来发展是一条准则,中国邮政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完成。改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往往是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力量通常来自内部的推动,实质上是内生性的动力,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的要求。改革进行到当前这一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着力解决,从邮政企业经营管理内部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随着邮政企业市场化逐步深入,提供邮政普遍服务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逐步显现。二是尚未实现彻底的政企职责分开,此外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分帐经营核算还需要推进。三是邮政普遍服务亏损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普遍服务业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有效监督严重滞后。四是中国邮政业务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而资金未发挥效益,国有资本运营责任机制、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尚需改进。五是邮政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管理等问题显现,中国邮政经营理念需要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六是邮政企业长期处于封闭体系,而且管理关系未理顺,尚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辖。七是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八是邮政市场尚未实现全面开放,竞争规则的制订使市场失灵的问题难以防范。
积沙成塔,聚腋成裘,改革通常来自事物内部日益增长的不适应性的剧变。当前,邮政普遍服务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凸显。作为世界500强的中邮集团年收入上千亿,不含各级政府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然而邮政基础网络适应性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邮政营业网点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我国邮政局(所)总数4.8万处,较1998年的最高值10.2万处减少52.9%。按照万国邮联2003年-2007年对150个成员国邮政普遍服务水平调查,中国邮政综合评分为39.3分,低于全球邮政普遍服务平均水平55.8分,名列100位以后。
为此,要建立并实施邮政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尤其是普遍服务业务的提供标准;督促邮政企业尽快把普遍服务业务与其他各业务之间的界面划分清楚, 并对其普遍服务业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进行有效监督;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保障普遍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促使邮政企业降低普遍服务成本。加快建立邮政普遍服务亏损评价体系,摸清邮政普遍服务成本,并将财政补贴预算与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有效挂钩,加强邮政普遍服务补贴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将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及省级以下“中邮集团”所辖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中央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管理为主,对邮政融入运输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横向综合改革。从事竞争性业务的邮政企业要彻底实现政商脱钩,并与其他非邮政企业公平竞争,在交通运输、海关监管、税收安排等方面应与非邮政企业一样对待,不再享有特权。要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对一些竞争性较强的业务和领域,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也可考虑分拆,促进竞合发展。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进非公有制战略投资者,鼓励在某些业务范围之内实现非国有股控股。
要推动邮政市场全面开放,与此同时采取“网营分离”改革模式,即分拆邮政路网和邮政业务,其中邮政网路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由邮政部门负责,并相应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而在可竞争业务环节引入市场机制,允许非邮政企业进入并利用邮政路网提供竞争性服务。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失的条件下,重组竞争市场。要继续推进政商分离、政监分开、政资分开,从有利于邮政规制者的政府职能和邮政经营者的企业职能出发,将邮政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义务,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历史机遇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大。但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应将现在所面临的一些社会矛盾,积极通过改革解决。与此同时,改革越来越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平信不“平”,本身就是对邮政体制改革的迫切呼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