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太: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在哪

陈红太: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在哪

改革共识的形成应基于准确的科学判断

对于改革开放,目前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争论。其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时面对的问题:公平发展问题、共同富裕问题、均衡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现象、贫富两极分化、利益集团绑架改革等社会不公问题,就否定改革的必然性和有效性,或者把改革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认为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单一学科视角或单一价值主导的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成败评价和是非判断,实际上都不完全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

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要求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的发展诉求:自由发展和公平发展,使机会均等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约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最广大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执政承诺。但提供机会均等的制度供给不一定必然带来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自由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公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天然法则是自由发展往往带来或者加剧贫富、区域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自由发展或者机会均等与公平发展或共同富裕之间往往不具有正相关性。自由发展或机会均等可以依靠法治和市场,但公平发展或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党和政府。没有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追求,没有人民政府为普通大众提供基本民生和一般公共服务供给,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和形式法治,公平发展和共同富裕都将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但无论是自由发展还是公平发展,包容性增长还是共富型增长,中国快速崛起的区域经验都证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根据各地实际和发展需要不停顿的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以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公平发展需要、共同富裕需要、均衡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无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问题、民生基本和公共需求的满足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社会主义精神弘扬问题,尤其是基于生态资源限制和国际竞争限制进行的发展方式转型问题,都可以在不停顿的深化改革探索、进行包容性创新中最终得到满意的解决。

深化改革离不开党的有效执政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关键:“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过去毛泽东主席也讲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些判断和观点一点都不过时。即使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绿色生态等各项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对这些建设领域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有一点始终不敢有丝毫怠慢,那就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保持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有效执政,从目前最紧迫的需要来说,不仅包括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公平发展、共同富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还要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权利和自由的法治保障以及与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增长相适应这一政治发展问题鲜明的提出来。这样的一种判断,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大大的压缩了世界发达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用上百年历史实现的现代化,在我国一些发达地方,30年就已经基本实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浓缩的现代化进程,也使社会各种矛盾聚焦式的集中涌现出来。尤其是随着社会自由和财富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维权维稳问题,公私和劳资冲突、官民和干群矛盾问题等等,不断成为社会热点和各方关切的焦点。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