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战略问题*(2)

战争和战略问题*(2)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的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因为抗日战争的最后命运,只有正规战争才能解决。就全国来说,在抗日战争全过程的三个战略阶段(防御、相持、反攻)中,首尾两阶段,都是正规战争为主,辅之以游击战争。中间阶段,由于敌人保守占领地、我虽准备反攻但尚不能实行反攻的情况,游击战争将表现为主要形态,而辅之以正规战;但这在全战争中只是三个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其时间可能最长。故在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不认识这一情况,不懂得正规战争是解决战争最后命运的关键,不注意正规军的建设和正规战的研究和指导,就不能战胜日本。这是一方面。
  但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原因是大半个中国将变为敌人的后方,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即若不然,则我反攻力量准备不足,反攻之时没有呼应,敌之消耗可能取得补偿等等不利情况,也都要发生。假如这些情况出现,而不及时地发展广大的和坚持的游击战争去克服它,要战胜日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游击战争虽在战争全体上居于辅助地位,但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而忽视游击战争,无疑是非常错误的。这是又一方面。
  游击战争的可能,只要具备大国这个条件就存在的,因此古代也有游击战争。但是游击战争的坚持,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出现。故古代的游击战争大都是失败的游击战争,只有现代有了共产党的大国,如像内战时期的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胜利的游击战争。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由此可以懂得,我们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由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转变为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是何等重要和必要的了。综合其利,有如下十八项:(一)缩小敌军的占领地;(二)扩大我军的根据地;(三)防御阶段,配合正面作战,拖住敌人;(四)相持阶段,坚持敌后根据地,利于正面整军;(五)反攻阶段,配合正面,恢复失地;(六)最迅速最有效地扩大军队;(七)最普遍地发展共产党,每个农村都可组织支部;(八)最普遍地发展民众运动,全体敌后人民,除了敌人的据点以外,都可组织起来;(九)最普遍地建立抗日的民主政权;(十)最普遍地发展抗日的文化教育;(十一)最普遍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十二)最便利于瓦解敌人的军队;(十三)最普遍最持久地影响全国的人心,振奋全国的士气;(十四)最普遍地推动友军友党进步;(十五)适合敌强我弱条件,使自己少受损失,多打胜仗;(十六)适合敌小我大的条件,使敌人多受损失,少打胜仗;(十七)最迅速最有效地创造出大批的领导干部;(十八)最便利于解决给养问题。
  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应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这也是没有疑义的。我们将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造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战术的研究虽然不足,但十年来从事军事工作的同志们已有很多的成绩,已有很多根据中国条件而提出的新东西,缺点在于没有总结起来。战略问题和战争理论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只限于极少数人的工作。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为了全党和全国的需要,军事知识的通俗化,成为迫切的任务。所有这些,今后都应该注意,而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从军事理论的研究,引起兴趣,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我认为是必要的。
  
  *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届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结论是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和六日作的,这一部分是六日讲的。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文中,已经解决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问题。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因此对于党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上的方针,也采取了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着克服党内这种右倾机会主义,而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并动员全党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又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着重地说明这个问题,同时说明我们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过程,从而取得了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一致。
  
  注释
  〔1〕参见列宁《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关于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9、163—169、297—303页)和《俄国的战败和革命危机》(《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5页)。列宁这些著作是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间针对着当时的帝国主义战争而写的。并参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六章第三节《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和平与革命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5—192页)。
  〔2〕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革命军讨伐广东境内军阀买办势力的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十月,革命军歼灭了勾结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发动叛乱的买办豪绅武装——“商团”。一九二五年二月至三月,革命军从广州东征,打败了盘据东江的军阀陈炯明部队的主力。六月,回师消灭了盘据广州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部队。十月至十一月,举行第二次东征,最后消灭了陈炯明的军队。同时,革命军分兵南征,讨伐盘据广东西南部的军阀邓本殷。在上述这些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都英勇地站在战斗的前列,并且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热烈地支援革命军。这些战役的胜利造成了当时广东统一的局面,为北伐战争建立了后方基地。
  〔3〕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4〕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四部分。
  〔5〕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小团体,叫做兴中会。一八九五年清朝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以后,孙中山依靠兴中会联络民间秘密团体会党的力量,在广东组织过两次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即一八九五年的广州之役和一九○○年的惠州之役。
  〔6〕一九○五年,兴中会同其他的反清团体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采用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纲。在同盟会的领导与影响下,革命党人联合会党、新军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的是:一九○六年的萍乡浏阳醴陵之役,一九○七年的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之役、钦(州)廉(州)之役和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之役,一九○八年钦(州)廉(州)上思之役和云南河口之役,一九一○年的广州之役,一九一一年的广州之役和武昌起义。
  〔7〕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8〕一九一二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当时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实行妥协。一九一三年,袁世凯派军队南下,企图消灭在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国民党势力,孙中山曾经发动武装的反抗,但是不久就失败了。一九一四年,孙中山鉴于对袁世凯妥协的失策,在日本东京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表示同当时的国民党相区别。中华革命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积极开展武装的反袁运动,主要的有:一九一四年湖南郴县、桂阳等地的起义,广东惠州、顺德等地的起义和一九一五年上海肇和军舰的起义。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反袁势力在云南发动讨袁战争。孙中山是当时武装反袁的积极鼓吹者和活动者,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又在广东、山东等地发动了反袁的武装起义。
  〔9〕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和在他影响下的海军由上海到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联合当时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西南军阀,组织反段的军政府。
  〔10〕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一九二二年移驻广东韶关,正式出师北伐。由于部下陈炯明勾结北洋军阀举行叛变,这次北伐没有取得成果。
  〔11〕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一九二六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12〕谭延闿(一八八○——一九三○),湖南茶陵人,清末翰林。原主张君主立宪,后附和辛亥革命。他在一九一二年参加国民党的阵营,反映了湖南地方势力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年期间,他先后当过湖南省的都督,省长兼署督军,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等职。
  〔13〕进步党是一九一三年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的政党,当时它在政治上依附当权的袁世凯,曾经组织过内阁。一九一六年,进步党演变为“研究系”,又依附当权的段祺瑞,在一九一七年参加了段祺瑞组织的内阁。
  〔14〕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1〕。
  〔15〕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他是袁世凯的老部下,在袁世凯死后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
  〔16〕政学系原是对一九一六年由一部分国民党右翼分子及进步党分子组成的官僚政客集团——政学会的通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勾结南北军阀,反对孙中山。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前后,该系一部分成员先后投靠蒋介石,帮助蒋介石建立和维持反革命统治,又成为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一,其主要成员有黄郛、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
  〔17〕青年党,即“国家主义派”的中国青年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1〕。
  〔18〕这里主要是指以共产党员叶挺为首的独立团(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注〔18〕),以贺龙为首的第二十军,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7〕。
  〔20〕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9〕。
  〔21〕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注〔8〕。
  〔22〕指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23〕指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陈绍禹等人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通过这次会议取得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
  〔24〕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四部分。
  〔25〕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
  〔26〕韩复榘,原来是长期统治山东的国民党军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刘峙,蒋介石的嫡系,原来在河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负责防御河北省境内平汉铁路沿线地区。这两人在日本侵略军进攻的时候都不战而逃。韩复榘于一九三八年一月被蒋介石以失地误国罪处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