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
陈公博(1892~1946),广东广州人。他的父亲陈志美原是清军中的一名武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战功,被清廷封为广西提督。陈公博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6岁开始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还包括《金瓶梅》等禁书。9岁正式拜自命为“康梁传人”的梁雪涛为师,直至15岁,主要学习儒家传统的四书五经。1914年,陈公博考进广东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但他对于法律毫无兴趣,后于1917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夏,陈公博从北大本科毕业回到了广州,在他的母校广东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授。1922年脱党。11月,陈公博得到了汪精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由香港乘船去日本,随后去了美国。1924年,陈公博完成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硕士论文,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陈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送回国,1946年被处死。
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原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张国焘的先祖清初从广西迁至萍乡。虽然在萍乡是客籍,但张家人代代读书出仕,成为拥有良田千亩、名震一方的地主乡绅之家。1916年暑假,张国焘毕业于江西有名的心远中学,并考入了北京大学,被编入理工预科一年级第三班,后转入理学院。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1938年4月初投靠国民党,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79年冬,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
刘仁静(1902~1987),又名亦宇、敬云、养初,湖北应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一大会议上,他担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翻译。后来因为每天忙于革命工作而耽误了毕业考试,刘仁静没有获得北大的学历。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在该院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1929年4月回国,因参加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出党。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抗战前出狱,曾在国民党机关供职。195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翻译、国务院参事。1987年8月5日,因车祸在北京去世。
武昌高师毕业的陈潭秋
陈潭秋(1896~1943),原名陈澄,字云先,又名秋荪,化名徐杰,湖北黄冈人。他的祖父是举人出身,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6年,陈潭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39年5月,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年仅47岁。
具有中师学历的有4人
毛泽东(1893~1976),原字咏芝,后改润之,湖南湘潭人。8岁开始读孔子的圣贤书,13岁时由于父亲的干预而辍学三年。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到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以其作文的出众而受到老师、学生的称赞,在校内小有名气。20岁考入公立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四师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第一师范的一次人物评选中,毛泽东得票最多,名列第一,遂成为一部分人私下谈论的焦点人物。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任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1918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1920年,同何叔衡等创建长沙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少年时期一面在家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1902年7月,何叔衡遵从父命,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时年26岁。县衙让他去管钱粮,他不久便断然离开腐朽黑暗的衙门,回乡种地兼教私塾为业,被世俗之人讥笑为“穷秀才”。1913年春,已37岁的何叔衡到长沙报考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年纪最大的学生。校内主事颇为惊诧,他却说: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学。在那里,他与比自己小17岁的毛泽东结为挚友。后来他到长沙市内的中学任教,还担任省通俗教育馆馆长。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开始,何叔衡被留在了中央苏区。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俊瑞,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县)人。出生于贫穷之家。1910年春,北杏村办起了主要针对贫穷子弟的村塾,学费很低,王尽美有了读书的机会。在村塾的两年里,王尽美学习了《论语》、《大学》等一批儒家经典。1912年,北杏村又成立了新式的初等小学,废除了原来的村塾,王尽美就转入了初等小学四年级学习。因为成绩特别优秀,由学校校长圈定免除全部学费。1913年,王尽美初等小学毕业,升入了距北杏村6公里的枳沟镇高等小学堂。王尽美凭其出众的表现,担任大学长,是该校唯一的一位免费生。在校读书时,王尽美深受当时学校新派人物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流行书刊,确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1915年高等小学毕业后,王尽美再一次失学回家务农,祖母、母亲为他娶了比他大一岁的李姓女子为妻,但空余时间王尽美仍通过阅读报刊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4月,王尽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6月,因积劳成疾,染上肺病回家乡休养。7月入青岛医院治疗,8月19日病逝。
包惠僧(1894~1979),原名包德芬,又名晦生,湖北黄冈人。1912年,包惠僧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夏毕业后回乡任教。后因反抗当地豪绅,再次逃回武昌。1919年春,包惠僧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做旁听生,真实地感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回到武汉后,他又结识了黄冈同乡陈潭秋。当时两人都是《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的外勤记者,关系也越来越好。1920年2月初,陈独秀来武汉讲学,包以记者身份两次采访陈独秀,并给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20年的风风雨雨中,包惠僧与陈独秀一直保持着联系。
中共一大后,包惠僧回到武汉,担任湖北共产党的负责人。1922年春天,毛泽东遭湖南警方通缉,逃难到武汉后就住在包惠僧的办公室里。包领着毛泽东在武汉游览,请毛泽东吃武昌鱼和豆皮。1925年2月,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一次东征,廖仲恺临时任命包惠僧为留守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中,面对白色恐怖,包惠僧说环境“使我胆寒了”,于是便把周恩来给他去武昌找组织的介绍信悄悄地烧掉了,由此脱离了党组织。1930年冬,包惠僧为生存而加入国民党政府。1947年5月,包在南京政府内升任到人口局局长。1949年后包惠僧遭国民政府遣散,一家人到了澳门。这时他想到了当年的那几位中共朋友,于是亲笔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又分别给周恩来、董必武各发一份电报,其大概的意思是祝贺他们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也为自己的过去忏悔。
1949年11月,包惠僧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的第二天,董必武就请包惠僧吃饭。席间,董必武对包惠僧埋怨道:“那时你做了国民党的官,就不要共产党朋友了?”同年12月25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请包惠僧吃饭。1950年,按周恩来的指示,包惠僧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内务部研究室任研究员。此后,他写文章常用“栖梧老人”这个笔名。对此,他的夫人是这样解释的:包惠僧把新中国比作一棵茂盛的梧桐树,而把自己比作其间的一只小鸟。1979年7月2日,85岁高龄的包惠僧因病去世。
中学学历的有邓恩铭一人
邓恩铭(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尧,号老乖,贵州荔波人。1907年,进私塾学习,1911年,进荔波县立初等小学学习。1918年,在叔父的资助下,邓恩铭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12月,邓恩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狱中,曾组织领导两次越狱斗争。1931年4月5日,与21位共产党员一起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8年第7期,作者:苗体君 窦春芳,原题:《中共一大代表的学历与职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