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内外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一话题更是活跃起来。无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终将成为国际货币,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我国的长期努力的方向。冷静而务实地说,在近中期内,我们能够做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就已经很不错了。人民币区域化应当是我们努力的阶段性目标,推动这一进程,对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扩大回旋余地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我们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人民币区域化已经具备较好的经济实力基础。我国主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动与东盟等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民币跨境流动也有一定规模。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成效突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增强。而且,货币区域化对本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要求较低,我国可以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认识到,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过度依赖美国的主权货币,无论对维护本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还是对保持国际经济稳定平衡,都可能带来极大风险。为应对危机和防范风险,国际上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势头趋强,东亚、东南亚合作意愿仍是主流。在金融合作领域,东南亚各国扩大亚洲货币储备库、进行货币互换等。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加快,目前正在考虑建设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经过多年努力,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于2010年正式启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后,与我国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相近的韩国受到很大震动,同意于2011年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
俄罗斯、巴西等国加速推进本币的国际化。俄罗斯宣布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积极策划将莫斯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推动卢布计价、结算。俄将贸易本币结算推广到独联体国家,并倡议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行,也希望与我国的本币结算从边界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2010年11月23日,卢布与人民币在中国外汇市场实行直接交易。巴西与阿根廷达成贸易本币结算协议,积极推动与南美其他国家“脱离美元”的进程,并探索与我国贸易本币结算的可行性。国际上经济金融合作和脱离美元趋势方兴未艾,将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有利于我国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战略。
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不仅包括逐步扩大境外流通规模和地域,而且意味着发挥区域主导货币的各种职能,其中基础职能是计价结算工具,而较复杂的职能是投资工具、汇率避险工具和储备货币。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元霸主地位难以撼动,欧元地位也难以替代。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相当遥远,即使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这一阶段性目标,也要跨越许多障碍。从流通地域和货币职能角度看,人民币区域化还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人民币区域化范围。在与我国经贸和人员往来密切的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人民币流通量较大。在有些边境地区,人民币甚至比对方国家货币更受欢迎。但由于两国没有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边境的经济一体化措施无法扩展到两国全境,人民币区域化也只能局限在边境地区。
二是区域内金融服务落后,缺乏统一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基础。在与我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东南亚地区,包括已经与我国实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东盟自贸区,不少国家的银行体系很不发达,可以兑换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更是稀少。此外,区域内许多国家并无本币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官方汇率,而必须通过美元等硬通货换算,或通过黑市高价兑换。这都不利于人民币在区域内的流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