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并非“产业化”“甩包袱”

文化体制改革并非“产业化”“甩包袱”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图解文化体制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高书生说,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澄清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误解,文化体制改革并非如当前所说的就是文化产业化,也并非是简单的“甩包袱”。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它实际是从2003年开始推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试点阶段,就是从2003年到2005年,中央选择了9个试点地区和35家试点单位进行改革的试点工作。这9个试点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重庆以及广东和浙江省等。35家试点单位基本上涵盖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单位。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2006年开始,实际上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了扩大试点的阶段。就是在原来试点的基础上,又在其他一些省份开展了试点,除了新疆和西藏以外,每个省都选择了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到了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提速的阶段,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存在着试点的概念,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展开、推进。

第二个方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脉络。从理解、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我们可以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就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个方面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误解。在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大家由于对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了解不是太多,所以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有一种说法,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文化产业化,这种看法应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第二种误解就是将文化体制改革当做是甩包袱,这也是不全面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的一个目标。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