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下)(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下)(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社会思潮

记 者: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那么,在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下,您认为应当怎样有效抵御西方对我们进行的价值观的渗透,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怎样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

侯惠勤:现在要看到,社会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主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对立意识下的斗争,依然尖锐复杂,但是它的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联系去年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可以看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这使得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种很复杂的状况。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导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出现了一种以文化为依托的趋势。

以文化为依托的意识形态的渗透,我认为有三种主要的方式:第一,通过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建构来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一些书籍、电视剧、电影,都可以传播某种价值观。通过文化消费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表现。第二,通过学术话语的掌控,影响人们的思想,占领社会的思想阵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价值观正通过各种学术途径,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科建设渗透进来,比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大家知道,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社会、人文学科有价值预设。比如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价值预设就是私有制万岁、“经济人”合理,这就把私人占有和利己主义变成了永恒的事实。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有价值预设,它作为学术话语,打着“非意识形态化”的口号,并以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实际上它是内含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话语。第三,文化的传媒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传媒看起来是一种技术包装,但这种技术包装的内容是一定的价值观。对于传媒,西方由于掌握着优势的技术资源,它通过优势技术资源的包装,通过传媒的炒作,就可以很好地传播其价值观。所以,现在的网络、大众传媒,就成为我们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能不能很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能不能在网民中营造一种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斗”,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看到这些变化。

但是,虽然有这些变化,这种感性化、文化化和实践化的特征还是一种表象,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基本理论。因为核心价值观抽象出来以后,还是要靠理论来支撑的。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归结到一点,就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判断和关于人性的判断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动力和主导性线索,他们认为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人是可以超越自私自利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新境界的,他们认为这也是错误的。这是最根本的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

抽象地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许多人没有异议。但是,依据什么判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人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依据,也有的人把其他著作(例如卢森堡或普列汉诺夫)作为依据。但是,列宁讲得很明确,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有三点:第一,任何一个时代,其经济生产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该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这一点我概括为历史基础原理。第二,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我把这个概括为历史主线原理。第三,阶级斗争到今天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如果不能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剥削,它就不能使自己最终从压迫他的阶级(资产阶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要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我把这看成是历史方向原理。历史基础、历史主线、历史方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的框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和阶级斗争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必须要理直气壮地加以肯定。但是,在当今如何运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

关于人性问题,有人说人从来就是个体,强调个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个人能够独立,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出现的。在这之前,都是马克思称之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即个人不是独立的历史主体,而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也不是个人自由,而是族群安全、荣誉、血统等等。所以在中世纪,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把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的事实。恩格斯说过,十七世纪德国三十年战争时期,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纷纷回到原来的庄园去寻求农奴主的保护,为的就是安全。恩格斯还说过,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废除了农奴制,宣布农奴自由,但当时有很多农奴进行请愿,申请获得农奴主的保护。所以,不少学者都发现,人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把自由摆在第一位,甚至有一种逃避自由的内心需求。所以,把个人和个人的价值始终摆在历史绝对不变的位置上,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说明人性是在不断改变的,人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错的不是马克思,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它们只看到今天在西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占到统治地位,所以就宣告马克思主义失败了。其实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科学真理,相信它的人会越来越多。西方的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一再表明,西方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空间都不是无限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自身是不能解决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文明则更多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反对讲人性,但有两个“底线”:一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性就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每个个体上,而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因此,讲人性和阶级分析并不对立;二是人性并非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相反,人性的修复和不断完善,有赖于社会的改造和历史的发展,因此,讲人性必须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不是人性创造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人性。所以,我们的基本理论要坚定。

基本理论上的动摇,是我们产生思想混乱的根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以致全部国家生活、立党立国基础上的指导地位,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此外,在今天,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争论和社会问题,要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思想产品。比如说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通行的主导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必须要弄清楚的。社会上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我们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我们仍然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作为指导价值,应当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摆在首位;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强调个人利己主义,是不可能把集体主义价值观摆在首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取向非常混乱和模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宣扬崇高虚假、平庸是真,利己真实、利他虚假,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客气地说,制造这种论调的人,自己思想境界比较低,就把不需要崇高强加给群众。我并不这么看。我认为如今的80后、90后,是能够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但是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理想追求。我到很多地方做讲座,很多年轻人都很有共鸣。人确确实实是需要激励的,甘于平庸是无可奈何的结果。当人找不到激励自己的精神支柱的时候,只好甘于平庸,不要把人们一时的妥协和气馁看成是人的本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任何国家搞社会主义以后,必须要面对三个问题:跟资本主义长期共存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开放问题。这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三大尖锐挑战:

第一个挑战,社会主义的多样化问题。不能再像马克思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只能搞一种模式。现在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国情的国家不少都在搞社会主义,但必须要有民族特色,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所以中国共产党有两个口号体现了创新,第一个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民族化;第二个口号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要特色化,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根据本国国情,社会主义不可能立足。

第二个挑战,如何善于向资本主义学习。向资本主义开放,向资本主义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善于向资本主义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怎么不被资本主义吃掉,这是值得深思的。所以邓小平一再讲,改革开放这件事是很冒险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打开国门,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死路一条,打开国门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但也可能走到邪路,被资本主义吃掉,所以要善于学习资本主义。这个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结合十七大讲的“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结合……有“十个结合”的经验,我们就坚守了底线,既改革开放又不被别人吃掉。

第三个挑战,共产主义理想的挑战。要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点在今天大家都很明确了。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努力才能达到的。以前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所以共产主义力量激动人心、鼓舞斗志。今天共产主义理想变得很遥远了,它能不能成为我们的理想?能不能激励斗志,鼓舞人心?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怎么确立全党的共产主义信念。现在很多人将共产主义看成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性、科学性,这形成又一个新的挑战。

我们要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性。共产主义理想是有现实性的,它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扎根在历史进程中的,不要把它看成一个一百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后的目标,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理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理想状况,而是一种改变现状的运动,是一种现实的工人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共产主义有了一个国家制度的基础。列宁还讲过,共产主义道德,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而是共产党员的道德。如果八千万党员都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来行动,它还会是虚无缥缈的理想吗?它肯定是扎根在现实中的。雷锋就是我们现实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员。每个共产党员要扎扎实实地奉行和实践共产主义道德。所以,从道德层面、从制度层面、从实践层面来说,共产主义都是现实的。当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要过急。但是共产主义的因素,每天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而且在不断积累,我们正不断地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向共产主义,这是确定无疑的。

我们看到,十七大以来,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提出了很多阶段性目标,把阶段性目标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渡。比如说21世纪有三大目标,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头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世纪内基本实现一个富强、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来鼓舞人。现在宣传共产主义不是宣传它的制度构架,更多的是宣传它的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有两条是坚定不移的:一个是劳动的解放和劳动的复归,第二个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立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建立一支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思想宣传队伍。在生活方式的建构、学术话语的建构、传媒的掌控等方面都努力取得大的突破,这样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能够很好地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记 者:好的,再次感谢侯书记!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