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己懂的理财产品(2)

选自己懂的理财产品(2)

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近期纷纷出现“零收益”,个别产品甚至大面积浮亏,这一事关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之虑的现象该如何解读?殷剑锋研究员表示,关于出现零收益还有一些负收益的理财产品,我们要分成两类来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类,出现这种零收益、负收益的是因为市场系统性的风险,比方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看涨股票的产品,只要是看涨,包括QDII产品(QDII产品因为是直接投资,所以肯定是看涨的),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也好,还是基金也好,收益都非常差。QDII表现得也很明显,银行系的QDII赔的很多,基金系赔的也不少。大家都一样,市场系统性的风险,除非你事前购买了相应的衍生品进行防范,或者利用一些条款进行事前的防范,否则都会受到损失。对这种零收益、负收益,我觉得大家不能责怪它,也不能去要求发行机构赔偿。比方想想,现在A股市场惨跌,买了基金之后现在赔的已经不象样了,你会找基金要求赔偿你本金吗?不可能,基金根本就不会理睬你,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这是我们关注的,即由于产品设计缺陷,或者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负责任导致的零收益和负收益。这类产品事实上是可以通过提高你的责任心、加强你内部的管理、提高你产品的设计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研究能力,避免损失。当然,这类产品事实上在全部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比重,无论从发行的只数来看,还是从发行的金额来看,都是比较小的,只不过因为它比较乍眼,有新闻炒作价值,所以被暴露出来了。

他表示:“我们评价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投资者挑选产品提供参考,我们以后会加快评价的频率,从一个季度到一个月,到T+1。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评价来让发行银行发现自己的缺点,来改进。总而言之,我们是希望这个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内银行理财

业务症结

殷剑峰表示:对于如何化解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症结这一问题,他有3点建言。

首先,应该加快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理财产品的基础是衍生品和基础证券,这几年中资银行产品设计和制作不如外资银行,关键的原因是中资银行没有用于设计产品的这些衍生品市场。我们知道,在产品设计里面,理财最高的境界是量身定制,就是根据你的财富水平、风险偏好、对期限的要求等等,给你设计一个量体裁衣的产品。设计这种产品通常要求加入衍生品,但由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非常滞后,绝大部分的衍生品种都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我们发布的报告里面,在头一段话就提出来,要推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相信,外币产品和投资于境外的产品,中资银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竞争过外资银行,比方说3年、5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人民币产品这一块,中资银行超越外资银行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应该加快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其二,中资银行在人才的储备和激励约束机制亟待改进。我们屡次提到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的管理不到位、市场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我认为,这其中必然是人才培养的问题。众所周知,如今银行获得CPA/CFA的理财经理遍地开花,然而在银行内部他们还是处于一个较为低端的阶层。中资银行在人才的储备和激励约束机制上做得就很不到位。如今众多产品都是银行从国际投行手中购买,而我们的研究团队难以完成这个使命,这就提醒我们用全球的视野看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投资者不能盲从,要运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都是中年以上并且拥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投资者,很多人天真地对银行出售的产品抱有收益稳定的幻想。虽然之前我们谈到过,银行理财产品确实是处于两个极端中间的那部分,但是自我们调查以来发现,很多产品投资者是有能力做出价值判断的。例如去年大量出现的在一种相关性产品,即某只链接股票的股票产品里面是几种股票的组合,它的产品的收益取决于这个股票组合里面不同股票之间能否同涨同落,如果相关性高,这个产品收益就高,相关性弱这个产品收益就低,甚至是零收益。可以说,这类产品对于没有研究过专业模型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很好判断的,银行推出此类产品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投资者不做分析判断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