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担心并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这方面中国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1949年建国之前,中共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把此确立为建国路线。应当说,这一理论从经济结构上看,是一个混合经济体,包括私人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建国初期,这三者共存,并且比较平衡。但是,为什么没过几年,形势急转直下,私人资本和公私合营体系全面解体呢?很多人说,这是执政党的改造旧经济结构的成功。但从现在看来,这是一次大失败。如果中国能够长期坚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路线,中国很可能走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路线,而可以避免日后的苏联式的贫穷社会主义路线。可惜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很快就演变成仅仅是转型的策略,即向国家资本主义转型。随着国家资本主义很快控制私营资本赖以生存的物质供应和市场,这个部门的死亡成为必然。与其说是执政党改造资本主义的成功,倒不如说私营资本主义失去了生存空间而“和平”地投降了。一旦私营部门死亡,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也就得到了确立,国家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今天的中国,有关部门为了替国企扩张辩护,否认国企的扩张和其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国企和非国有部门占总体GDP(国内生产总值)上的比例等数据。但这种简单的比例毫无意思。现实的情形就是,非国有部门现在面临各种严重的问题,例如很难从政府控制的银行得到贷款、民间融资机构缺失、投资空间收缩等等。这些都和这些年的国有部门的急剧扩张有直接的关联。在很长时间里,民营企业和国有部门的竞争处于交织状态。民营企业有一定的能力来抵抗国企的扩张。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局面得到很快的改变。政府所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大多流入国有企业部门。国企从此大扩张。这里政策的失误是很显然的。政府利用国有企业来救市,可以理解。但政府没有明确告诉国企,哪些领域可以去,哪些领域不可以去。结果,国企流向一切可以挣钱的领域,尤其是那些往日由民营企业所拥有的空间。这很快就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中国国企往往是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国企的扩张也导致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当然,最终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失衡。在国企和政府相结合的情况下,市场无能制约前者的任何行为。
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样,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投降”了。有两个已经发生和继续发生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一是民营企业开始抱国企的“大腿”。连浙江那样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纷纷和国企“联姻”。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为什么作此选择?为了活命,或者活得长一些。抱国企“大腿”就是以很高的经济价格买一个政治上的保险。没有一套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们就觉得很不安全。实际的情形是,不管民营企业做得多大,如果被权力盯上了,就会被搞得很狼狈,倾家荡产的例子有,坐牢的例子也有。第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企业家连同他们的资本迫于国内每况愈下的环境开始外流。这个群体的人中,一些人感觉到抱国企“大腿”的代价太高,一些人抱不上大腿,于是选择出走。中国会不会重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情况?如果目前的趋势不能扭转,那么历史必然重复。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旦出现,中国经济必然遭遇大危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