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真如哈耶克所言,组织性助长了纳粹,德国人也没有因此抛弃自己的文化特性,让自己变成“英国自由人”。相反,德国人通过战后的深刻反省,使组织性完成了升华式的改造,升华成能为美好社会目标服务的元素。当一个民族犯下历史性的错误、遭到毁灭性的浩劫,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自暴自弃、全面否定自己的一切,还是进行深刻的理性反省,保存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使之升华?这是对这个民族的考验。德国对待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使它能够劫后重生,获得再发展的机会。
走自己擅长的道路
德国的短时工作政策遭到了新自由主义的批评,他们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认为只有通过裁员解雇,才能使劳动力按照市场信号进行配置,才能调整好经济结构。分析短时工作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可以看到结论并非如此简单绝对,短时工作政策也能为结构调整提供机会。
譬如,员工有机会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使劳动力以更优良的素质进入新的经济结构;不解雇员工还能培养凝聚力,在企业进行调整转型时,凝聚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德国实行短时工作的政策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二战后的几次经济不景气时期,以及1990年代德国统一后的经济震荡中,短时工作政策都帮助德国缓解了失业压力,同时也没有造成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可以有多种途径,擅长“自由”的民族,擅长“组织”的民族,可以各自走各自擅长的道路。
德国的经验能够给中国什么借鉴呢?他们的体制模式和组织管理固然可以提供宝贵经验,但他们对待自己文化特点的态度、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特有模式的做法,则更有启迪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