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宏观经济向好趋势不变

“十二五”宏观经济向好趋势不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刘树成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五化”相互促进,发展空间还很大。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96万元人民币;若按1美元等于6.5元人民币计算,将超过6000美元。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社会讨论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平台。

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中国证券报:您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

刘树成: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他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国际环境总特点是,两个大趋势和一个总潮流没有改变,即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即世界多种力量相互并存、相互借助、相互制约,在国际事务中平等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拓展,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的过程。

中国证券报:请您分析一下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

刘树成:第一,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各国正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以寻求新优势。发达国家由于金融体系受到重创,试图通过扩大投资和出口、重振制造业来恢复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受阻后,在努力稳定外需市场的同时,试图通过扩大内需,开拓新的增长点来进一步发展经济。资源输出国借助资源优势,加强自我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试图改变单纯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结构,在需求面,消费将持续不振;在供给面,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二,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原来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的传统国际经济协调平台已难以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必须形成更多国家平等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如加强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使其成为国际社会讨论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平台。

第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凸显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按照市场汇率估算,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的GDP总量,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到2015年将上升至22%,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四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经济向好

中国证券报:除以上的长期向好趋势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刘树成:从需求面看,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按2010年价格计算,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96万元人民币。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需求结构及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供给面看,我国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国拥有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较为宽裕的信贷资金和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供给。

同时,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十一五”时期由1.3%上升到1.8%,到“十二五”时期末预计进一步上升到2.2%。另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二五”时期,进一步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交通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从政策面看,我国党和政府宏观调控与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经济走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较多。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等。还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诸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物价上涨预期增强,一些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