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贬值策略控制技术节制

美元贬值策略控制技术节制

2010年01月04日本周是外汇市场2009年的最后一周,美元汇率在全年贬值中结束,美元指数全年下跌4%,2009年12月 则为上涨4.1%,最终美元指数以77.86收尾,为此,美元汇率全年为贬值,进而呈现其他货币全面上涨,包括日元也是以93.03日元交易结束全年交易,甚至澳元上涨达到27%,新西兰元上涨24.3%,英镑上涨10.6%。最终美元兑欧元汇率收盘在1.4308美元,期间有 1.4441美元表现;美元兑日元汇率 为93.03日元,美元兑英镑汇率为1.6170美元。

一年来外汇市场的变化继续突出美元政策与策略的主导,尤为明显的是美元汇率完全脱离经济走向,逆行经济指标的状态表明,美元货币政策抓住新特点、新趋势,主动调节汇率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进而市场呈现美国经济不好时美元汇率上扬,美国经济好时美元汇率向下。美元汇率走向摆脱传统理论依据的经济决定汇率,反之更为重视汇率对经济信心和结构调节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时期的新特色被美元货币政策扑捉和运用。

1、美国经济给予了美元调节在于策略需求。

年末的美国经济数据有利于美元贬值的运用,因为美国经济复苏趋势乐观。其中包括美国劳工部公布的12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43.2万人,为2008年7月19当周以来最低,预估为46万人,这一数据提前了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给与美元贬值的空间和基础。同时投资者开始消化美国经济复苏转强的 预期还在于美国供应管理协会12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至60.0,创下2006年1月以来最高,主要来自就业的改善和新订单的增加。此外美国经济谘商会公布1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52.9,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上修为50.6,前值为49.5,美国消费信心指数现实的经济复苏更为重要。美国经济基本面的逐渐稳固使得美元策略实施更有基础支撑,无论美元贬值或升值的自我需求更加充实,贬值策略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的支持,经济复苏根基无碍于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信心压力,相反则更有利于美国经济结构性调整。

观察一年外汇市场美元策略,美元主动控制力明显,美元升值与贬值的阶段性突出,选择时机在于自身经济需求和环境把握,进而美元汇率对美国经济与政策的意义十分明显。美元汇率走向的美国因素是第一位的国家利益。

2、 美元走向顺应了综合价格调节美国主导。

伴随美元指数的变化,与美元报价体系密切关联的其他价格随之调整,石油价格高涨明显,年底接近80美元;黄金价格调整扩大,回落到1080美元,有利于未来价格修复。而所有价格因素的最大关联在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美联储乃我国央行的政策预期明显提前,政策反转的国际竞争加剧,未来一定影响价格的快速调节,甚至进一步扩大政策压力和结构扭曲,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美元既充分考量自我需求和竞争策略的需要,同时也十分清醒自我优势与劣势的把握,进而美元汇率引起的全球变数是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控制,是以美国国家战略需要紧密连接。

3、美元政策控制了投资需求把握竞争策略。

一周最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举动。美联储12月28日表示将推出向银行出售附息定期存款的提案。此举可回收银行系统中的过量货币,被外界认为是美联储退出策略的一部分。根据这项提案,美联储将向银行推出一种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吸引银行把资金存入美联储,而不是使之回流到经济当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其他美联储高层人士表示,在时机合适时,定期存款将是美联储采取的从经济中回收货币的多项政策工具之一。据估计,目前美国市场上超过准备金规定的过量储备可能逾1万亿美元。美联储的 对策使全球政策调整预期提前,难度加大,常规调节与创新调节的选择艰难,美元汇率顺势而为,给与美元主动空间,给与全球被动扩大。

尤其是以色列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再度上调25个基点至1.25%,为今年第3次加息。 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以色列的通胀率已经达到3.8%,创下将近1年来的最高水平,并突破了央行1-3%的目标区间。以色列央行在2009年8月成为自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以来第一家上调基准利率的央行,以色列央行借加息宣示对抗通胀的决心,该央行的利率政策方向已经很明显,2010年还将进一步加息。另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央行加息对策,这些都是影响美联储政策竞争因素。因此,市场已经提前了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未来将给与美元更加充分的 空间调节汇率。

预计2010年美元汇率将继续处于动荡和调整之中,强势美元的政策指引不会改变,弱势美元策略将更加灵活,美元贬值基础和需求更加强烈,美元汇率全年贬值基调难以改变。预计美元兑欧元汇率全年水平将在1.30-1.60美元之间宽泛调节;美元兑日元汇率将突出日元贬值,汇率区间在86-120日元之间;美元兑英镑汇率将在1.40-2.1美元之间,其他货币随从调整,货币升值压力加大,一方面是受到美元主线影响,另一方面在于自身经济和外围价格因素拉动。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