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西方正发生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普遍盛行乐观主义,于是出现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理论,认为基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之上的民主政治,是人类可以找到的最好的制度。但现在很少人再可以这么说了,西方学术界和政界的很多人趋向悲观。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在这一波全球化到来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弱政府现象。不管什么样的制度背景,无论是民主还是权威主义,无论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弱政府是个普遍现象。
在北美和欧洲,这些传统上被定义为民主的国家,现存的民主已经难以产生一个强政府,甚至有效政府。在阿拉伯世界,社会抗议运动(一些人称之为“民主化”运动)不断瘫痪着一个又一个政府。在亚洲,日本政坛的不稳定尽人皆知(六年里产生了五个政府)。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都面临政治稳定的不确定性问题。
西方比较典型。全球化在西方首先发生,其出现的问题具有标志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就有很多学者开始观察到,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实际上,正如本栏上周所讨论过的,经济主权的消失已经弱化了主权政府。我们所提到的所有要素,例如经济道德的消失、就业的困难、税收的减少等等都在弱化着主权政府。如果这些是经济面的因素,那么西方民主的转型更是弱化着主权政府。
资本全球化导致国家主权危机
历史地看,西方的民主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或者说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而每一次转型都不是强化政府,而是使得政府更加弱化。
在西方民主的历史上,第一波民主化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民主化。在民主化之前,西方大多是君主贵族政权。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一波民主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民主,也就是精英民主。在资产阶级民主阶段,民主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配合得非常好,即政府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政权本身是资产阶级所产生,前者是后者的代表。从经济形式看,这个相当长的阶段属于原始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和资本往往站在一起,对雇佣工人(劳动者)进行剥削。这种“人吃人”资本主义可以从马克思、狄更斯、雨果等等作家的描述中看得非常清楚。
第二波西方民主化的动力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为了利润,大力发展产业,到处拓展市场。结果,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也培养出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或者无产阶级队伍。这个阶级早期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但随着其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其“人口”力量越来越强大。他们开始要和资产阶级分享权力,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等。工人阶级运动开始发挥政治影响力。工人阶级运动的崛起,为西方民主引入了巨大的变化动力。
首先是西方民主开始从原先的精英(资产阶级)民主向大众民主转型。工人阶级凭借其“人口”的力量,要求政治参与,要求普选权。继资产阶级之后,工人阶级也变成进入了政治过程的社会群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