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充分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 田纪云

必须充分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 田纪云

同志们: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合农村实际,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着重研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力争夺取明后年农业丰收的问题。现在,我就以下四个问题讲点意见,请同志们讨论。

一、正确认识农村形势和农业的基础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业打破了长期的停滞局面,一九八七年与一九七八年比较,粮食年产量从三亿 吨增加到四亿吨,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八;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人均年收入从一百三十三元增加到四百六十三元,增长近二点五倍。我们已 经基本解决十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农村正在逐步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

总的看,这些年农村形势是好的,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当前的农村问题或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我国面积大,每年各种自然灾害在所难免,年度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出现丰歉,产量出现点波动是正常的。问 题在于,我国粮棉生产自一九八四年登上新的台阶之后,出现了新的徘徊。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继续下去,将会给改革、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与改善带来严重影响。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关于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这几年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过。邓小平同志说:“农业主要是粮 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陈云同志尖锐地指出:“无粮则乱”。李鹏同志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特别是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央领导同志把问题讲得很深刻,完全符合实际。这些重要论述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正确 总结,也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这些指示精神,充分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

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需 要作多方面的努力,但首先还是要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这虽然是个老问题了,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进一步深化认识的必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只能认识它,自觉地运用它,而决不能违背它。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在这方面,几十年来我们是有过不少经验教训的。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已发生变化,不需要加强了呢?我们认为,决不是的。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这里可能有这么几个 观念必须明确起来。

第一,决不能认为,我国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就变了。目前,我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 重,已大体从建国初期的三比七变为七比三。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并不说明农业已不处于基础地位了,恰恰相反,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 弱。这是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人口的增加,必然要求农业为其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原材料和食物。更重要的是,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 于拥有八亿农民的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市场。我国工业的发展,无疑要面向世界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主要的是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这个最大的市 场。只有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进一步富裕,才能进一步加大这个市场的容量,从而进一步促使我国工业蓬勃发展。发达的工业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从我国来 讲,必须是这样。而且,农业还担负着出口创汇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和引进技术设备的能力。

第二,决不能认为,温饱问题 基本解决了,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了,农业问题就解决了。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解决了十亿多人 口的温饱问题,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成就。但是,事情往往有两面性。也许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现在都能吃饱饭,有些人吃得还比较好,再加上发展农业同发展某些加 工业和服务业比较起来,增加收入来得不那么快,因此就把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看得不那么紧迫了。其实,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温饱问 题没有解决,为此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艰巨努力,而实现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还会对农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 野,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第三,决不能用小农经济的思想去指导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必须建立多 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我们要发展的是大农业,要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这个转变才是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朝着这个目标才只是走出了第 一步,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亿多人口的 国家,如果不首先解决吃饭问题,不解决温饱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食物结构的逐渐变化,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越 来越多。尽管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一定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现在我国人口每年以一千几百万的速度在增长,耕地每 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在减少,粮食消费每年以一百到一百五十亿公斤的速度在增加。因此,从长远看,我国粮食的主导方面不是多,而是不足。我国又是一个大 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当然,我们现在每年都进出口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丰歉和品种之间的调剂,但决不能长期靠大量进口粮食过日子。还要 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多大改善,特别是农业投资近七八年来没有增加,水利建设投资也减少很多,以致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原有设 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资源利用过度,地力下降,老天稍不作美,农作物产量就会下降。

概括起来说,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形 势,一是需求量不断增长,二是供应量增长有限,三是发展后劲不足。这就是基本情况。这说明,我国农业这个基础还是很脆弱的。应该看到,农业问题,决不是局 部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不是一般经济工作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有十亿多人口,正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吃饭需要农业,轻纺工业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料,出口创汇需要农业,因此,必须下决心、花力气、下本钱大力发展农业。这既是目 前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统一认识,认识越早越主动,认识越深刻行动越自 觉。如果等到农业出现全面萎缩时被迫进行调整,那就更为艰难,所需时间将会更长,付出的代价要更大,就有可能发生历史性的失误。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 生产前景暗淡,甚至无所作为了。看形势要全面地看,还应看到,我国农业包括粮食的增产潜力还是不小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过分乐观和悲观都是没有根据 的。重要的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样,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才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发 展,登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二、逐步推进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农业本身的活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改革,深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最近提出,要认真总结我们十年来改革的经验。这是非常正确的。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搞好农村改革,很有必要全面系统地总结经验,以利统一认识。在这里,具体的改革经验我不讲了,大家可以总结,我只简要地讲一下对十年农村改革总的看法。

我国农村改革搞了十年了,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头几年主要是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展较快,效果明显;近几年主要是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建立市场机制,调 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方面的改革也有了一定进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比较起来没有前几年改革进展那么快。这是不是就说明农村改革的形势不好了呢?甚至就踟蹰 不前了呢?不能这么看。我认为,总的讲,这几年农村改革的形势也是好的,基本是健康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这几年改革进展没有 头几年那么快?这要作具体分析。头几年的改革,主要是在农业内部进行的,与城市牵连不大,因此进展要快些。这几年的改革已经与城市改革融为一体,不可能在 农业领域单独完成。这步改革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价格问题、流通问题等,很复杂,要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配套进行,不是农业本身所能解决的。同时,还要看 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改革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具备 现实可能性的改革任务,必须以积极的进取精神促使其变为现实;不具备现实可能性的长远的改革任务,就不能硬性提前实施,否则,就会犯错误,使改革遭受挫 折。总之,我们要把农村改革这个棋子放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棋盘上来统筹考虑和安排,态度既要积极,步子又要稳妥。

根据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的精神,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稳妥地把农村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一)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应保持稳定,使之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要积极发展和加强社会化服务。现在农民十分需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应引导和大力提倡通过联合形式加强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多 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植保、机械、仓储、流通、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且注意改善服务手段,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社会 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措施。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实行适度的规模经 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是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 善和发展。实行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剩余劳力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有一定的积累。在经济比较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农工商一体化程度比较高 的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和工矿区附近,条件具备了,可以因势利导,逐步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养殖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没什么危险,可以积极地搞。实行规模 经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集体农场,也可以是专业队,也可以是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经营规模要适度,要走集约经营的路子,这样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 实行规模经营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操之过急,要坚持自愿。特别要注意,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在分配等方面不能走过去吃“大锅饭”的老路。

在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注意发展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不同层次、各个环节上的联合与合作。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生产资料合大堆,要坚持自觉自愿原则,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能侵犯农民的利益和搞强迫命令。

我们国家大,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生产经营方式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也不能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的办法,不能“一刀切”。全国不能“一刀切”,一个地区内也不能“一刀切”。否则,必然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二)加强对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这几年,我们把某些农副产品放开了,这是必要的;但是,放开后对一些农产品缺少必要的 配套调控和管理措施,也缺少对流通秩序的治理办法,这是出现各种各样的“贸易大战”,扰乱市场秩序,推动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粮、棉、油等主要 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供需矛盾将是突出的。为了控制物价大幅度上涨,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对这些商品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最近,中央、国务院对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些规定,主要是加强粮食、棉花、生丝等农产品的市场管理,对化肥、农药、农用 薄膜实行专营。国务院对此已分别发了文件,我就不具体讲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放开搞活和加强宏观管理不是矛盾的,是一致的。放,不等于 不管。放开搞活是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也是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当然,我们说管,并不是把全部商品管死,也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在坚持 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健康发展。

(三)逐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改 革。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两项改革都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国家、企业及 消费者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直接关系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难度很大。在目前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的情况下,一下子全部放开不现实,如果那样做,只 能进一步恶化供求关系,加剧供求矛盾,引起物价进一步上涨,助长通货膨胀。因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审时度 势,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看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短期内还 取消不了。

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国务院决定明年这方面的改革,要迈出适当的步伐。这里需要说明,发展农业,要重视运用价值规律,目前 有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合同定购价格偏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确实需要进行改革。但是,实施这些措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明后两年我们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是控制物价大幅度上涨,抑制通货膨胀。这是大局。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提价幅度过大是不可能的,对全局是不利的。我们要服从这个大局。对这个问题,应向广 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多做一些思想工作,讲清楚。同时,还应明确,发展粮食生产,只靠调整粮食价格是不行的,必须辅之以行业之间的利益调整。不能认为理顺价 格,就是单纯提高农产品价格。提价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某些盲目发展的价格过高的农林特产品,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必要的限制,并在农业内部进行必要的 利益调节。这样才能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供求关系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结构的合理化。还要看到,把粮食价格提高到水果、水产 品的价格水平及第二、三产业的收益水平也是不现实的,是办不到的;否则,就可能引起价格攀比,轮番涨价,形成在更高价格水平上的不合理的比价复归。因此, 必须把粮食作为农产品价格的一个基准,通盘考虑各种农产品价格,通过国家职能和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多种形式,合理调整各行业之间的 利益关系,确定农村诸产业及各种农产品之间合理的收益比例。

农产品价格改革要与流通体制改革配套进行。今后在价格改革时,尤其是对大宗农产品 价格进行改革,一定要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调整计划内农产品价格 的同时,要逐步完善已经放开的农产品的市场交换条件,建立新的流通体制。为了保证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粮食批发交易正常进行,要在粮食主要集散地建立政 府管理下的粮食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这项工作要抓紧进行,不然大宗的主要的粮食品种的正常交易和流通就难以进行。加强粮食管理是必要的,但决不是 管死。有些品种和小量的交易,要灵活些,适当放宽。集市交易,照常进行。全统、全包是不应该的,也是办不到的。管理工作要不断改进,办法要逐步完善。同 时,有计划地在大中城市建立各种类型的蔬菜、水果、畜产品批发市场,并注意发展农民兴办的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开放式的市场网络。为了增加市场透明度,减少 市场风险,控制农产品价格动荡和生产波动,应积极发展期货贸易和各种长期合同贸易。可以先在几个传统的农产品集散地试办,探索经验,成熟了再推开。此外, 还要改变产供销彼此隔绝、相互脱节的状况,逐步建立产供销管理和经营一体化的新体制。现在不少地方已在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明年可进一步扩大试点 范围。供销社是城乡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要进一步推进供销社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化的进程,完善经营机制,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经营权力和独立利益的商业企 业,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从实际出发,逐步而又稳妥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使之逐步合理化,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几年也有了一定进展,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正确处理发展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关 系。发展乡镇企业是对的,但决不可以轻视农业。如果丢掉农业,丢掉粮食生产去务工、经商,最终是要吃亏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把农业即第一产业作为基 础产业。这是由我国农村经济的根本特点决定的,也是农村分工分业的客观要求。多元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商品性农业基础之上。不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 区,还是比较后进的地区,都是如此。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逐步建立发达型农业,成为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先行地区,而决不能削弱农业。调整农 村产业结构,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总的讲是不高 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不可一哄而起。

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 粮食生产与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多种经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不要一讲发展多种经营,就削弱或限制粮食生产;也不要 一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又不搞了。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有那么多的荒山、荒坡、草原、水域和地上地下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门路广得很,决不 要把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在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削弱粮食生产上面。发展多种经营要在广开门路、综合开发上作文章。发展粮食生产同发展商品经济是一致的,不 能对立起来。在发展商品经济中,不能忽视和削弱粮食生产。通过正当途径增加附加值高的商品的生产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大家都不去种粮食,粮食从哪里来?粮 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商品,不发展这个大商品,其他商品生产都要受到制约。即使讲赚钱,也不能只算小账,还要算社会效益大账;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要兼顾 长远利益。这几年刮起的这个“热”、那个“风”是不少的,特别是把大量高产粮田挖成鱼塘,种上水果,尽管从眼前看是有利的,但从长远考虑,后果是值得忧虑 的,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三、积极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个较快较大的发展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 制约因素。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对实现“七五”计划和本世纪末经济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明后两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 序,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大幅度上涨是至关重要的。这次三中全会指出:“解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问题,一方面要抑制总需求膨胀,另一方面要用很大力量来 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首先必须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有了粮食,解决好“菜篮子”问题,社会基本就安定了。明后两年我们 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适当放慢,基本建设规模要适当压缩,但农业特别是粮食、棉花生产不仅不能放慢,不能压缩,而且发展步子要加快,工作要加强。特别是要千方 百计,从各方面做好工作,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为夺取明后年尤其是明年农业的丰收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是关系经济全局的一件大事,务必引起全党和各级 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下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同相应的投入结合,才能促进农业发展。近三年来,粮食产量增 长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登上两个台阶,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物质基 础。这是一个不容回避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农业投入,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集体和农民增 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应是农业投入的主体。今后国家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大型商品基地建设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等具有战略意义 的开发建设项目。但是,现在国家财力有限,一下子增加很多投资不现实。因此,对农业的投入应更多地依靠地方和农村自身的积累。地方的机动财力要更多地用于 农业。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想办法多筹集一些资金用于发展农业。在这方面,国务院将作出具体规定。

江河治理、植树造林、防汛 抗旱对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极为重要。但是,“六五”期间,不少地区水利投资大幅度减少,基本靠吃五十年代和六 十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的老本。林业资金不足,植树造林进度慢,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却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水利的投入,确保大 江大河、水库不出问题,增强防洪抗旱能力。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劳动积累。林业建设应该加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林业的投 入,特别要搞好长江中上游、“三北”和沿海地区防护林、平原绿化及速生丰产林的建设。要坚决刹住乱砍滥伐歪风,做好森林防治病虫害和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 源安全。在积极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要重视和发展养殖业,加强主要副食品基地建设,尤其要采取措施稳定发展生猪生产,防止出现新的波动,并且大力发展草食动 物。对投入农业的资金,必须加强管理,只能用于发展农业,不准挪作他用。要相对集中使用,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投入的另一方面,是增加 对农业的物质投入,扩大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这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发展农用工业,扩大供给能力。今后十年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兴建一批农用工业 的骨干企业,加速农用工业现代化建设,主要是要扩大化肥、农膜、农药、农机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量。国务院已经决定,明年要增加化肥供应,对化肥、农膜、农药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要优先给予保证。当然,发展农业,只重视使用化肥不行,还必须重视使用有机肥。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各地不重视施用有机肥、单纯施用 化肥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此发展下去,对我国土壤养分结构的改善和土地肥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要把增施有机肥作为发展农业的一条重要方针政策来抓。应研 究一些新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增加有机肥的投入。要把施用农家肥、保养地力作为土地承包合同的一项基本内容,明确承包者的责任;对大中城市的有机肥料 可逐步实行工厂化处理,加工成为质优价廉、运输方便的颗粒或粉末有机复合肥施用。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潜在 的也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属于耕地资源紧缺国家,必须注意节约用地,严禁乱占耕地,这是完全必要的,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认真抓,决不能放 松。但是,不论从现实讲,还是从长远看,今后要使我国农业有个更大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现在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这是个大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强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更适合目前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要加强 农业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村基层重要的科技服务咨询组织。要尽可能地逐步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 定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为了扩大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为科技投向农业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应逐步推行科技成果和科技的有偿转让与服务,把科技服务与经营服务结合起来。

要积极推广投资少、效益高的先进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并且注意发挥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优点。这两年,地膜覆盖、良种、滴灌等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显示出强大威力,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广。科技部门实施的“星火计划”和农业部 门实施的“丰收计划”,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进一步搞好。在农业科技方面,我们的引进工作还很薄弱,需要加强。沿海开放地区应利用其 有利条件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逐步向内地辐射,带动内地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开发。为了满足我国人口增长和出口创汇对农 产品不断扩大的需求,仅仅依赖现有耕地和在常规农业中打圈子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进行农业开发和发展创汇农业。这 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是实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的一着。所谓农业开发,一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现有耕地的效益;二是开发 利用新的农业资源。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很大。全国现有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而且还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地、荒山、荒水、荒滩。近海养殖、远洋 捕捞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这些方面搞得好,有可能使我国农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农业开发是一项新的事业,应以发展商品经 济为指导思想,贯彻改革的精神,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新路子。要改变过去农业投资方面基本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收,不能增值,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的 做法,实行经营式开发。开发资金的投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凡属经营性的资金,要有偿使用,定期收回,循环滚动。但需注意,不要层层办公司。要统筹规划,确 定项目,公开招标,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开放式开发。目前国家财力有限,主要从政策上给以扶持,更多的是依靠地方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全社会的力量,以及适 当利用国际力量,广泛地聚集资金。北京市、苏州市和宁波市已经参与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开发,这说明农业开发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是很有吸引力 的。开放式的开发也包括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承包开发项目,兴办开发企业。

需要强调,对新开发的土地不能再简单地分到一家一户,一开始就要 适当集中,搞规模经营。要实行综合立体开发,积极发展从初级产品生产到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开发系列,兴办农林牧结合、农工商一条龙的开发企业,把农业 开发和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结合起来。要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 的关系。农业开发要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全国可供开发的资源很多,但目前资金有限,不能全面铺开,今年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等地区的开发 以及广西、云南、新疆的糖棉基地的开发已经起步,今后要搞好开发规划,逐步扩大开发范围。

在加强农业开发的同时,要下力量搞好主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旱作农业,这是发展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抓紧,不能放松。沿海地区的广大农村,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努力把创汇农业搞上去。

(四)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积累 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亿万农民群众兴办的这一新兴事业,我们一定要热情支持,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需要指 出的是,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国营企业的逐步搞活,乡镇企业增加了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提 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资金紧缺,乡镇企业原有的某些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明后两年,国家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适当放 慢工业发展速度,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这对乡镇企业也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应充分发挥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克服自身弱 点,适应新的形势,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稳步发展。要以效益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现在有些地区乡镇企业基建规模过大,战线拉得很长,加工项目 搞得过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贷款和其他负债支撑的。这个局面是很难维持的。因此,要坚决把基建规模压缩下来,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能 源、原材料保证和现在加工能力已经多余的项目,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要坚决进行清理和整顿,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今后决不可盲目上这类项目。当然,对 于那些搞能源、原材料的乡镇企业,还是要积极发展的。今后乡镇企业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增加积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要结合 “星火计划”,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能力。要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发展广泛的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以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 的企业为联合中的主体企业,促进乡镇企业整体的发展。

(五)切实作好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近几年,扶贫工作逐步实现从单纯分散救 济向经济开发的整体性转变,并对扶贫和经济开发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一部分发展较快的贫困县,已经解决了 温饱问题,进入了经济开发阶段。但是,应该看到,虽然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数量减少了,而剩下来的大多分布在各方面条件很差的地区,这意味着解决贫困 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

国务院确定,“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今年已经是“七五”计划的第三年, 明年又是建国四十周年,解决温饱问题必须大见成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各地一定要根据国务院总的要求和部署,以对贫困地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 倍努力工作。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提上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派得力干部抓这项工作,要抓紧,抓实,切实抓出成效。一 定要管理好、使用好来自各条渠道的扶贫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严禁贪污、私分和挪用扶贫资金,违者必须严惩,绝不姑息。这几年,动 员社会各界参加扶贫,效果很好,要坚持下去,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只要各级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工作抓紧,争取实现“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 多数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是有希望的。

四、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步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促使粮食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切实加强领导。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国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农村工作搞得如何,关系国家大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农业生产状况如何,关系整个经济的大局。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农村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对农 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领导与指导。不能因为工业比重的扩大而放松农村工作,不能只是为了追求产值,为了多赚钱,就忽视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农村工作千头万 绪,发展农村经济涉及方方面面,但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去抓。这个次序不能变。市带县的地方更要注意,决不能忽视农业,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各地对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农业的有关政策、决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不能打折扣。在安排计划和投资时,应把农业放在首位,不能口 头讲重要,安排计划时不挂号。各级农业工作机构,应从实际出发设置,原则是有利于加强农业,而不能削弱农业,要选派得力的干部抓农业工作。各行各业大力支 援农业的口号是正确的,要继续提倡,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为发展农业做贡献。

(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为改革、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后实现农村改革逐步深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仍然要依靠广大农民和农 村基层干部。要使他们充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理解贯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的重要意义,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更大的 贡献。要摆事实,讲道理,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形势教育。讲明我们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讲明当前存在的困难,讲明解决困难的办法,讲明方向和前 途,使广大农民坚信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要提倡顾全大局。应该说明,目前合同定购粮食价格偏低,这是事实。但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只能在国家和消费者能够 承受的条件下逐步进行。目前的合同定购,既是经济合同,又是国家下达的任务,也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应该积极完成。还应该看到,在社会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 家定价收购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他都已经基本放开价格了。即使是合同内粮食收购价格,这十年国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同时采取措施制止农用生产资料乱涨价。这 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利益是非常关心的。应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在改革中是受益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对通过农产品提价增加收入 的期望不能过高,而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为国家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大幅度上涨,治理经济环境做贡献。此外,还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 关系,把更多的钱用到发展生产上去。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发扬高尚的道德风尚,遵守法律,严守纪律。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 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十分薄弱,需要 特别加强。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处在第一线,许多工作要靠他们去作,工作十分辛苦。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特别 要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要选拔政治素质好、具有商品经济观念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又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干部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广大农村青年,是推 进改革的先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注意从他们当中选拔和培养基层干部。要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为 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政清廉,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同志们!虽然目前我国农业在前进 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上下、党内党外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工作,依 靠亿万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就会使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整个农村形势必定会越来越好。

*这是田纪云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关键词: 目录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焦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