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中菲南海争执几十年(2)

徐焰:中菲南海争执几十年(2)

近期发生的黄岩岛对峙看似由一偶发事件引起,其实也带有某种必然性。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露出海面的面积只有几平方米,海上无大浪时在礁上也只能站三五个人,起风浪时根本不能上礁。虽说它是连人站立都困难的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却有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空中看,该岛是距水面半米到3米之间的暗礁组成的环形礁盘,形成一个面积 130平方公里、水深10—20米的海中泻湖,渔船和中小型舰艇可进入湖内活动或避风,是当南海中部的天然良港。另外,根据国际海洋法的规定,确定该岛归属谁,谁就能合法控制周边上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资源开采权。今年4月10日,菲律宾飞机侦察发现中国渔船出现在黄岩岛泻湖内,便出动美国去年刚赠送的一艘“准军舰”(其实是舰龄已47年的老迈海岸巡逻舰),前往抓捕中国渔民。这次行动恰恰安排在美国和菲律宾的“肩并肩”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前几天,也很难说是巧合。

此次菲当局却打错了算盘,在过去被视为控制禁地的黄岩岛出手便碰了钉子。当菲舰放下小艇以军人登上中国渔船搜查并准备扣留时,中国两艘海监船及时赶到泻湖入口堵住菲舰,登上中国渔船的菲军人见状便下船登上小艇逃回军舰。那艘虽有3000多吨排水量却没有战斗能力的巡逻舰也于次日撤回,菲方又派警备艇前往接替,同中国的海监、渔政船形成对峙。可笑又可悲的是,菲艇虽保持对峙姿态,却因心虚胆怯,到黄岩岛海域时便奉命打起白旗。在国际舞台上,菲律宾当局却利用此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一场风波,概括起来便是“拉美国、求东盟”,把一场本可算作渔业纠纷的事升级为国际紧张事件。

“海军二线、海警一线”

成为中方维权有效方式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海上力量,已远非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可比,此次黄岩岛事件便证明菲方当年那种大肆抓捕、关押甚至开枪对付中国渔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此次中国能派出相当数量的海监、渔政船在持续的对峙中不断轮番进入距港1000公里外的黄岩岛海域,也说明具备了在那片海域维权常态化的能力。

过去菲方在黄岩岛和南沙东部对付中国渔船唯一的优势,便是距离较近而便于出动舰艇,中方舰只出港后到达该处需要两天。中国海上警备力量因外海值班舰船不多和吨位小,战机航程也有限,对本国渔民很难及时救援。不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海军有了大发展,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基本已能覆盖整个南海,同时,解决空中加油问题可增大留空时间,因此在中沙、南沙海域鞭长莫及的这一“软肋”已得到弥补。与此同时,以“准海军”相比喻的中国海监、渔政等海上强力执法队伍也得到大发展,获得了大批吨位大、航程远且性能先进的船只。按菲律宾国防部长在黄岩岛对峙发生后的讲法,中菲力量对比已相当于“蚂蚁同大象”。

中国此次进入黄岩岛的维权力量,只使用了海监、渔政舰只,正是遵循了国际通行的“海军二线,海警一线”的维权方式,从性质上看便不是军事行动而是海上执法。这种方式,能够在尽量不升级冲突的情况下迫使对手止步,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也会使想干预的外部国家难找借口。当然,中国有绝对优势海空军作为后盾,对方胆敢把海警式的维权升级为作战,那就会在中方后发制人的打击中遭受灭顶之灾。中国因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以这种方法来对付那些用耍无赖方式“以小欺大”的国家,倒是一种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利的方法。

此次黄岩岛对峙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又说明了中国在南海维权的决心和能力都在增强。当然,南海矛盾形成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加上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介入,使这一问题必然呈现长期性,期望靠一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回顾中菲在南海岛礁上的争执,时起时伏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如今更要有耐心与对方长期周旋。只要中方下定决心并把握好行动的尺度,有节制却不间断地在南海继续扩大维权范围和力度,在非战争状态的持久对抗中肯定会日益占优势。中国的舰船数量比对方多得多,吨位也大得多,军事技术水平和财力更强得多,时间拖延只会对中国有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菲律宾方面改变对华合作态度而转为对抗,吃亏受损的只能是它自己。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