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艾森豪威尔总统获得的评价要好得多。《华盛顿邮报》引用孔子“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的话来概括艾森豪威尔的施政理念,甚至直接评价他足智多谋的秘书是“政治领域的孔子”。
连失业的美国工人们也需要这位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人。他们在一首“战歌”中这样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圣人,他说我们需要维持生计的工资……”
“孔子的国度”、“孔子的文字”,以及“孔子的小眼睛子孙”
如果回溯历史,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世界对孔子的了解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介绍到了欧洲,随后又传到了美洲大陆。
1735年的一份《纽约周报》上,刊登了一封两个版篇幅的读者来信,介绍中国人对孔子的尊敬和信仰,并且列举了几条孔子语录。
以张涛的研究,这是美国媒体最早对孔子的报道。
在那之后的100多年,孔子都是一个异国文明的象征,“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西海岸发现金矿,大量华工涌入,美国媒体对于“孔子”的认识才变得直观起来。
踏上美洲大陆之初,华人群体并不为当地所容纳,美国甚至在1882年通过了《排斥华人法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对孔子的描述也变得迂腐、荒谬。《芝加哥论坛报》曾经形容当时的一些政策抗议者的言辞“如同孔子的福音一样令人费解”。在一部反映摩门教徒生活的喜剧里,“身着绒布衬衫,举止粗鲁”的男主角干脆被命名为孔子·麦金利。
孔子在美国的形象也因此显得矛盾。“在评价本国事务时,孔子是个博学的智者,可一旦与中国、华人联系起来,他的形象就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内容。”张涛总结道。
早期中美关系史上,“孔子”被美国媒体认为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障碍。当时,晚期中华帝国刚刚被炮火轰开国门,“言必称孔孟的迂腐书生”,一度令西方媒体匪夷所思。《纽约时报》曾经评价说,让人死记硬背孔孟之言“远非最好的教育制度”,“人们应该破门进入整座孔子殿堂”。
“已经运转千年的制度,不论如何完善,都只能适应产生它的时代。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它只会显得格格不入。”这篇文章如此评价道。
一个多世纪过后,曾经被批评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孔子学说,却被频频拿来评论最时新的新闻,甚至被封为东亚经济腾飞的秘诀。《华盛顿邮报》说,孔子伦理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像新教伦理在西方的作用一样”;《纽约时报》也将孔子伦理定义为亚洲的优势特性。
《基督教箴言报》评论说:“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率先确立的中国道德与政治秩序传统,引导了东亚的工业发展。”
尽管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筷子、蟋蟀笼和廉价劳动力”,但“孔子”毕竟成了双方增进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说起中国美食的历史悠久,媒体会强调它“与孔子同龄”;游客发现中国人日常举止彬彬有礼,也会称赞这是“圣人孔子2000年前阐述的传统行为规范”。
甚至,在美国媒体上,连中国也一度被称为“孔子的国度”。类似的称呼还有“孔子的文字”,以及“孔子的小眼睛子孙”。
孔子与华盛顿一起“捍卫着世界和平”
除了思想,孔子的“本尊”也在不断漂洋过海,落户地球另一侧的美洲大陆上。
张涛发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孔子形象的纪念品是国民政府非常重要的外交礼物。银行家怀特黑德曾经被赠予一尊银质的孔子雕像;“苍然长衫、仪态庄严的孔子娃娃”,也曾经作为奖品,颁发给向中国捐款的美国人。
1925年,世界控制鸦片会议上,中国带来的礼物是一架金丝屏风,上面写着孔子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941年2月,重庆举行了一场华盛顿诞辰纪念活动。美国总统特使发言时,眼尖的媒体发现,他身后的壁画内容是,孔子与华盛顿一起,“捍卫着世界和平”。
“当时,日本的侵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生存危机,所以在外交领域,政府官员也极力强调孔子的民主与和平思想。”张涛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