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父母该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3)

陈晓:父母该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3)

自省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了自己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描述了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巴学园”:以废弃的电车作为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每天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没有固定的课表,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和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就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丢果皮纸屑”之类的话。孩子享受到了最大的自由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习到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人平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就叫“巴学园”。他的标签是“非机构,非专家,一位普通父亲的自我救赎”。但这个草根微博已经拥有近10万关注者。王人平说,自己是去年4月开的微博。“当时孩子已经9个月了,想通过网络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但很快发现,网上并没有真正多少我需要的东西,因为看到的更多的是和我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相悖的东西,于是从10月份起,我就开始记录一些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越来越频繁。”

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王人平要在微博上回答无数个家长关于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疑问。这些疑问大多都是关于孩子的行为与成年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如孩子不听话,孩子不爱学习,孩子表现出不好的情绪……大多数时候,王人平的回答都是让家长反躬自省——你自己有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要求,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否投射着家长自己的影子?这种对家长的严厉要求,可以解释王人平为什么说育儿是“一位普通父亲的自我救赎”。“是否真能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一直走在自我救赎的路上,一直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我看来,自我救赎不是为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自己的自我救赎,我们只是做好我们自己。而做好我们自己客观上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当然,这不是目的,只是结果。”事实上,当父母真的把焦虑的眼光从孩子转回解剖自己,大部分时候,孩子们让人忧心的行为就算不得反常,或者并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父母不把自己的所有要求视为正确,不把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经验作为衡量孩子行为的唯一准绳,这才是为守护孩子的天性和童年快乐打通一条通道。在对成人近乎严苛的自省之下,王人平说:“我孩子现在的童年相比于他身边的孩子略显另类,因为在常人眼中,我的孩子太自由了,甚至比我的童年还自由,这是我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实践。在知识教育,智力教育方面,我对孩子没刻意做过任何的事情,都是顺其自然的。比如亲情陪伴、游戏、阅读,特别是户外玩耍。每天通常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孩子身体的健康情况、灵活性、协调性,对大自然的亲近感,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要明显比同龄人高,这一点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因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做父母的只要保护好而不是去扼杀孩子的这份能力就好。”

时间、耐心,和无时无刻的自省。这就是这些普通父母守护自己孩子童年的武器。“普通”的含义在这里是没有身居高位,不算富贵,但心中有梦想和有所坚持的人。他们放慢了自己外在的脚步,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卢梭在经典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描述在童年时被尽力保持天性的12岁的爱弥儿时说:“爱弥儿12岁以后,进入了成熟的童年阶段。然而他不是牺牲了童年的快乐才达到他目前的完美状态的。恰恰相反,完美和快乐是齐头并进的。他获得了他这个年纪可能的理性,但是他同时也享尽了自然所允许的快乐和自由。即使他这时偶然遭受了致命伤害,摧毁了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的花朵,那我们也不会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悲叹,我们也不会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的痛苦而悔恨。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少,他享受了他美好的童年,我们并没有剥夺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