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0年(2)

曾培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0年(2)

从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1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建立宏观经济预测监测体系,逐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领域的体制改革。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经过改革,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制,吸引和组织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显著增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转换了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国有经济总体效益反而持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茁壮成长。目前,有6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我国基本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在全部消费品生产和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生产中取消了指令性计划,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决定价格。建立了多层次的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各类商品交换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价值规律调节供求关系,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绝大多数商品呈现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今天的中国,不仅彻底摆脱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而且已经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1978年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单一。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幅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推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30多年来,中国已累计建立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签署10个自贸协定。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和第五大资本输出国。中国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推动了APEC、中日韩、10+3、中亚五国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并通过G20、WTO等国际机构和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分享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