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丽:中国的公共外交可以更开放

高英丽:中国的公共外交可以更开放

近年来,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关注点,中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经费。在中国国内和国外,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公共外交还非常不成熟。但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公共外交,在体系和技巧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在公共外交上都有非常周密的策划。中国的优点是有能力和财力支持其公共外交体系。

就公共外交而言,大体有两种定义:一种将公共外交视为政府政策的工具;另一种则认为各国民众之间的一切交往,都可以归入公共外交的范畴。但我认为,后一种定义太宽泛了,毕竟政府在公共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的参与会在不同层面体现,而不一定是由上到下的集权控制。当然在中国,公共外交在各个层面上,政府的主导性都比较强。

政府在公共外交中的主导性体现为,政府通过营造一个环境、体系或平台,让非政府的组织、元素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而具体的执行者并不一定是政府机构。

中国的公共外交问题会比较敏感。传统上,中国对外交的控制很严格,一般由外交部门或政府高层直接控制。况且对政府来说,参与者过多的公共外交比较难以监管。

最近,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一个良好趋势。政府高层意识到,有许多人在呼吁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不仅是局限于政府之间的外交。政府高层越来越欢迎这个概念,尽管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非政府机构的信誉问题还是非常大的挑战。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也是如此。对于媒体的相关角色,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讨论,即中国媒体在国内,中国媒体在国外,国外媒体在中国。

我注意到,中国要比欧洲和美国更敏感,会更在意国外如何看中国。每一年中国的政府机构、大学,都会研究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负面报道。而其他国家,可能不会如此。中国公共外交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过于注重弥补这些负面报道的影响。政府行为很多时候是被国际媒体牵着走。

中国表现出的忧虑和反应十分明显,而其他国家则并非如此。需要澄清的是,国际自由的商业媒体有自己的规则。在西方,媒体的责任就是关注负面现象,更何况是对西方来说很陌生的中国现在迅速崛起,自然会引起注意。美国作为国际上的超级大国,也是非常受关注的。对于这种国际自由媒体的规则,中国无须太担心。

国际自由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会受到其视角的影响。必须相信,长期驻留中国的国际媒体人士,是能够了解中国,并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的。对中国政府来说,对国际媒体人士有一些约束,反而会有反作用,让后者对中国有负面的印象。中国如果要改善自己的公共外交,应该尝试给予国际媒体人士更多的支持,这是对中国最好的宣传方式。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成功的经验。2012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出访欧洲,反响十分良好。之前,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往往以商业合同或经济援助增加影响,但收效并不明显,因为普通民众对此并不关心。但李克强副总理出访时,他在到访每一个国家之前,都会针对某些特别的问题,写一篇文章在该国最主要的报纸上刊登。比如在西班牙,李克强就撰文表示,尽管目前西班牙遇到了经济衰退、国债危机之类的问题,但中国相信西班牙经济总体上没有问题,中国对西班牙保持信心。与此同时,中国向西班牙投资和订货。这样就让西班牙民众看到,中国不仅有观点,也有实际的行动。这些努力的效果很好,如果现在就在西班牙做民意调查,会发现民众对中国很友好。

另一个好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在国际会议和媒体上发表言论,而国际媒体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学者的意见。同样的意见由政府或学者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先前或者由于政府的控制,或者由于学者的自我封闭,很少有中国学者在国际媒体上发表意见,现在这一现象已有很大改观。中国学者多元化的声音在国际上表达出来,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是非常有利的。

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士,会注意到中国学界、媒体的观点是非常多元化的。但令人惋惜的是,中国反映给国际社会的往往又是一个声音,比如说中国媒体对本国的报道。中国的外语媒体是反映自己声音的重要渠道,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植这些媒体,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建立非常主动、独立的信息来源,很多时候还是奉命宣传,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上,重要媒体的头版都是一样的。如果国际读者发现中国的媒体用统一的口径和方式报道,当然会有媒体受政府控制的质疑,而无法相信这是经过记者采集的可信信息。这种报道方式,就无法反映中国国内复杂的多元化意见,也令中国公共外交遭遇瓶颈,其权威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中国政府可能担心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太过负面,但这是媒体的天然倾向,如果中国的媒体是自由媒体,倾向也会如此。中国的遭遇并非个案,美国也一直遭到国际媒体很苛刻的批评,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就是如此,媒体总是把美国军人的行为与美国政府的政策联系起来,予以严厉批评。这是国际自由媒体的游戏规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体倾向的确比较政治化,不过这是因为奥运会一直是一个十分政治化的舞台。相比较之下,世博会就并非如此,2010年国际媒体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报道就没有那么政治化,这一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反响就比较好。值得期待的是,中国不仅是个经济大国,在软实力上也很有潜力。中国的高层有很好的学习和应变能力,要比西方的大多数领导人都强,所以中国可以在公共外交上做的更好。

本文系高英丽在春秋研究院《媒体与政治:中国的公共外交》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