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创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伟大复兴的创新之路,是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转型、中国巨变、迅速崛起的“人间正道”。中国学者需要树立起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全面认识并深入研究“中国之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体系,使之成为全面了解、真正认识、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国的主线。
注释
①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③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④这是毛泽东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174、189页。
⑤这是胡锦涛的观点。2008年5月31日,胡锦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严重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华网,2008年6月2日。
⑥这是邓小平的观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⑦1957年3月1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红楼梦》里头的著名人物王熙凤有言“大有大的难处”,她这么一说,刘姥姥就冷了半截。的确“大有大的难处”,美国的事情并不好办,据我看,它的经济危机要来,这个东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龚育之,逄先知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30页。
⑧毛泽东早在1936年就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88页。
⑨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Harper Perennial(September 9, 1987);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中文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
⑩这是指富国与穷国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大,即使穷国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富国人均收入增长率,尽管他们的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是下降的,但是他们之间的绝对差距是不断扩大的,直到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这一“扩大缺口”才开始缩小,从而构成了对穷国为实现经济追赶所做的努力的严峻挑战。可参看: Charles P. Kindleberger, Bruce Herr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58, 1965;[美]查尔斯·金德伯格,布鲁斯·赫里克:《经济发展》(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这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2011年7月1日。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2011年7月1日。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1949)》(中文版),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7、151页。十分可惜的是,张培刚先生《农业与工业化》一书没有翻译成中文,更未能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认识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事与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鄢一龙,魏星执笔:《2030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3~814页。
系2010年数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第40页。
国家统计局编:《2010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104~106、112、118页。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7页。
这里参考了毛泽东同志的提法: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174页。
加加美光行,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6~797页。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2~313页。
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王亚华执笔:《国情与发展——中国五大资本动态变化(1980~200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毛泽东文选》(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How to Approach and Truly Understand China as an Inscrutable Country
Hu Angang
Abstract: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extremely special in that it has encountered grave difficulties, many conflicts and complex problems in it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at are hard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or be easily solved overnight. However, there always exist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unavoidable challenges.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build up their academic confidence and 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thoroughly study ''China's road,'' establish a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it the main channel for fully and genuinely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for deeply analyzing China.
Keywords: China's Road, China's conditions, development economics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主要著作:《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