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零择校:指标到校破解择校热

山西晋中零择校:指标到校破解择校热

以往每年到了开学的时候,山西省晋中市农村学校的校长和城里学校的校长都发愁,前者愁招不到学生,后者愁班上装不下那么多学生。

榆次八中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初中,原来每年300名招生计划只能招到150人。榆次五中是省示范初中,以前由于有大量择校生,班容量平均在七八十人,有时甚至达到100多人。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晋中市择校热背后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规模大的学校越来越大,规模小的越来越小,教育资源极不均衡。

3年前,晋中市榆次区的张庆中学每年升入市优质高中的学生只有几个人,萧条时该校只有几个班、10多名老师、百十名学生。

但如今,张庆中学建起了占地60多亩的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每年有19名城市教师在校长期任教,每年拥有49个优质高中指标,去年一次就回流了90多名学生,现在有26个班、1200多名学生、98名教师。

晋中市施行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不仅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张庆中学,也有效破解了择校热的老大难问题。“阳光招生”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的实施,使得晋中市在2010年已经做到了义务教育实现了无择校、无乱收费、无大班额“三无”目标,率先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好教师来了,学生就不走了

晋中市北田村的郝巧根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早早就通过择校把女儿郝雨婷送到了城里读书,自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陪读。 

但郝巧根通过了解发现,女儿就读的城里学校连续6年没有进新英语教师了,而自家附近的北田中学不仅分配了10多个大学毕业的教师,还交流来了很多其他学科的好教师,教育质量也不差了。他果断地将女儿转回了北田中学读书。去年,郝雨婷从北田中学考上了榆次一中。

在晋中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史进智看来,“择校择校,其实学生择的不是学校,而是好老师。好老师能留住好学生,好老师也能带走好学生。只要老师好,破房子也能招到好学生”。

晋中破除择校热的第一步是全市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校园。2008年开始,晋中市开始推开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交流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并完成一轮教学任务的教师,以及在同一岗位任职满6年的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

各校的校长成了交流的突破口。相关政策要求,校级领导先行交流,鼓励学科带头人、模范教师、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等主动参与交流,带动一般教师主动自愿交流。

教师交流难免会影响到教师的家庭生活,刚推行教师交流制度时,很多教师并不情愿。为此,晋中市实行了先区域内交流后城乡交流的政策。开始是县城教师在县城学校之间交流,农村教师在农村学校之间交流,并提出了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交流圈概念,以免给教师生活带来困难。

刚推行交流制度时,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在人走关系留和人走关系动两种交流方式中选择。人走关系留的,交流时间一般为三年。从2011年开始,教师交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人走关系动。从今年开始,晋中逐步推行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的改革,教师资源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定期交流、合理配置。

为激励教师参与交流,晋中市出台规定,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从2009年开始,这一激励措施逐渐变得刚性: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时,必须有异校交流经历。

教师交流制度让教师动了起来,让学生静了下来。以往每年开学前,学生家长们就凑在一起商量,各自找关系把孩子安置到好学校去,但自教师交流制度实施以来,家长们放弃到处跑关系找学校了。好教师来了,学生们也就不走了。

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村民王利明,2009年把儿子送到离家20公里的榆次城内就读,每周只能回家住一宿。如今,王利明的儿子又回到镇上的中学读书了,

“村里出去读初中的孩子都回来了,从城区交流来不少优秀老师,班主任比家长还上心,回到镇上不光省了赞助费,而且书费全免,还有寄宿生生活补助,连住校伙食费都不用交。”王利明说。

4年来,晋中市共交流教师1.2万人,公选和交流校级领导1300人,年交流比例占专任教师的48%,实现了教师从超编学校向空编学校合理流动,从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对口交流。因“择师”而 “择校”的现象消失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得到锻炼提升。

另据晋中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最近3年,晋中市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784所,涉及工程项目1270多项。目前,包括教学点在内,全市形成了近100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合理布局。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