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守着珠江调水喝” 水质型缺水难破解(2)

广州“守着珠江调水喝” 水质型缺水难破解(2)

成本之痛

伴随大规模跨区域、远距离调水而来的,是用水成本的骤升。

2012年1月,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在网站上公布了供水成本。广州市自来水公司下辖7间水厂,年供水量约为14.11亿立方米。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称,自从2007年西江引水工程实施以来,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总资产、总负债都直线上升。公司总资产从2008年的5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47亿元。总负债从2008年的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9亿元。2010年公司负债率为67.3%。

从公示的情况看,西江引水工程总投资为87.8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7.3亿元。企业自筹资金,其中有68.23亿元是银行贷款。为此,市自来水公司每年要向银行支付4.16亿元利息。由于设备增加,公司折旧成本、维修成本也随之上升。2010年9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及当年11月6日东部水厂技术改造工程投产后,广州市自来水成本增加了0.755元/立方米。供水价格与成本倒挂,2010年广州市供水单位成本达到1.716元/立方米,已高于当年全市综合供水价格1.654元/立方米。公司净利润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亏损0.5亿元,扩大到2010年亏损3.9亿元。

为此成本买单的是消费者。5月21日起,广州居民用水价格正式从之前的1.32元/立方米涨到1.98元/立方米,涨幅为五成。6个月后,在此基础上,阶梯水价也将实施,用水超过一定幅度,价格将以1.5倍、2倍的幅度飙升。

较之西江引水工程,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成本更是高企。

万绿湖直饮水项目是一个热议多年的老话题。2009年3月,广州与河源签订《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当时报道称若进展顺利,该项目有望三年内建成。2009年7月,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在广州通过专家评审。而到了2009年11月,在省政协举行的项目可行性问题座谈会上,有专家表示万绿湖水质安全性以及水量保障还需进行论证,除了直饮水的可操作性存在难度,成本过高也是一大问题。

西江引水工程源水水质达Ⅱ类标准,而万绿湖水质则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取水成本高于广州任何已有的取水点。其次把万绿湖水送到各家各户,还需重新建设5000多公里输水干管、150万居民入户管,配套建设相应的加压站、消毒等设施,粗略估算需100亿元。

此后,万绿湖引水搁置下来。

2010年,时任河源市市长的刘小华一度建议称应征收水资源保护费,以补偿生态保护好的地区。

今年3月,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王少林透露,万绿湖水入穗项目正在研讨中,如若通过,水价一定得涨。但王少林同时强调,当前广州喝的西江水可达到安全水质的要求,水量也很丰沛,目前也不必立即从万绿湖引水来穗。

同舟共济

受水质型缺水问题困扰的不只是广州,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等城市也是“同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

据珠江水利委员会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总人口规模由1980年的1259万人增加到将近5000万,城镇化率达70%,城镇供水量增长了10倍以上。流域水资源利用量的增加加剧了枯水期,特别是特枯时段的上下游和行业间用水矛盾。广东省水利厅调研材料指出,目前广东省缺水局面已显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大,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向媒体介绍,在珠三角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符合三类水质的河长已经不足20%。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不断增大,供水能力日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最终导致珠三角水质型缺水的城市比比皆是。

发源于江西的东江,连接赣粤港三地,是香港及广东省梅州、河源、韶关、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城市4000多万居民的主要饮水资源。据媒体报道,在东江沿岸取水的水厂超过30个,近年来,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35.3%,逼近极限。2008年8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在东江流域实施水量分配,形成以水定需、量水定产的水量倒逼机制。

此外,为缓解珠三角城市用水紧张、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西水东调”工程正在规划中。工程从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甘竹滩东海水道的西江取水,沿途经过二级加压泵站分水给番禺、南沙区后,通过隧洞在虎门大桥下游穿越狮子洋,经过虎门泵站加压,分别输水东莞市和深圳市,输水管干线总长约91公里,工程总投资约240亿元,建设期为4.5年,计划“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西水东调的取水流量为80立方米/秒,各个城市的分配量也已划定,其中广州番禺南沙区30立方米/秒、深圳28立方米/秒,而东莞则为22立方米/秒。工程年调水量约20.7亿立方米。

而相中万绿湖水源的不只是广州。深圳、东莞在广州之前,就已与河源分别签订了供水战略合作协议。河源计划给深圳年供水2亿立方米,广州1亿立方米,东莞2亿立方米。

不过,东莞市水务局局长张国平于2011年底向媒体表示,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需要跨越千山万水,需大面积铺设管网,投资巨大,经济评估不合理已遭到专家的否决。

节水减污

跨区域引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持续的产业转移,使得污染从珠三角蔓延到珠江流域中上游部分地区,因水质污染造成的缺水现象愈来愈严重。

珠江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远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对东江水量已分配完毕,广州从西江引水规模限定在350万立方米/天,北江引水规模限定在80万立方米/天,预计“十二五”期间,除还未实施的北江清远引水工程外,广州市境外水源的选择已不多,供水增长只能靠境内自身解决。

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公布的《资源公报2010》显示,2010年广州全市用水总量74.35亿立方,高居全省各市之首,入河废污水量16.85亿吨,占全省入河废污水总量的近18%。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测算,按广州现有用水模式,到2020年,即使全部废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其污染物入河量仍远超水体的纳污能力。

朱远生表示,要完成《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中制定考核目标,保障广州市供水安全,节水减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才是根本之策。

据媒体报道,广州市水务局于2010年编制了《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步确立广州未来5年可能斥资872亿元,下大力气改善水环境,包括新建14座污水处理厂、铺设1640公里污水管道、整治河涌424条等。

在广州花巨资进行的河涌治理中,城市污水的治理被列为关键要素。目前,广州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90%。《规划》显示,到2015年,广州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另外,《规划》明确了未来广州的水质指标: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到2012年全年水质达到Ⅳ类;2015年全年水质优于Ⅳ类。河涌方面,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到2012年不黑不臭,2015年所有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现象。其中,一类河涌达Ⅳ类,可见度达到0.5米,二类河涌优于Ⅴ类,三类河涌达到Ⅴ类。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