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在干什么:中国军事训练基地揭秘

军队在干什么:中国军事训练基地揭秘

本文涉及采访对象(按照在本组报道中出现先后排序)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院长 石忠武 少将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副部长 杨晓东 大校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李勇 少将

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司令员 许民 大校

济南战区某机械化步兵旅旅长 万丽华 大校

济南战区某集团军副军长 杨剑 少将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系主任 王运平 大校

编者按

军队在干什么?周边稍有动态,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这个问题。

这支具有深厚优良传统的军队,正在经历也许是其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次转型和蜕变。这个目标,就是信息化。

但信息化究竟是什么?即使发达国家的军队如美军,也仍然在探索之中。仅围绕信息化的作战理论,这支号称已经实现信息化的军队就提出过不少于10套顶层作战理论,其中只有一套能够成为最后的选择。

《瞭望东方周刊》力图通过这样一组报道,介绍军队转型中的若干根本问题以及其尝试突破的努力。与美军利用连续不断的局部战争推进其信息化进程不同,训练是解放军完成这一变革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之一。与之相辅,作战理论等诸多关键因素的创新也不可或缺。

本组报道同时对中国军事训练基地和蓝军做了介绍,这是非军队媒体首次近距离描述这些经常被提及但却充满神秘色彩的部分。在军队训练改革中,它们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的观察角度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毋庸讳言,这次军队信息化革命中仍存在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挑战依然尖锐。但作为这支军队成长的母体,整个国家都应给予它更多支持与建设性的意见,并投以鼓励的目光。

寂静的演习

无须地毯式轰炸,只用精确投放武器一招制敌。当人们在静谧的清晨醒来,却发现战局已定,胜负已分--- 这就是信息化条件下“寂静的战争”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特约撰稿张富强、李坤阳 | 河南驻马店报道

在前往确山之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院长石忠武少将就提醒说,这将是一场寂静的演习。

没有钳形攻势,没有坦克集团冲锋,也没有“层层扒皮”的进攻、节节防御的坚守,“就像典型的现代战争,在寂静中交锋。”作为“联教—2012·确山”演习总导演,石忠武这样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

6月上旬,来自全军19所军事院校的500多名学员,确切地说是500多名以营团级为主的现役军官,在河南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上演联合实兵演练。陆、海、空、二炮等主要军兵种以及装备、后勤、政工等系统的学员,将组成联合战术兵团指挥部,对阵由机步旅扮演的蓝军。

在解放军历史上,以军事院校为平台,进行这样军兵种齐备的“全要素”联合演练,尚属首次。

除了为“联教联训”这一军队重要的教育训练改革提供试点经验,这次确山演兵,对于一般公众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军在信息化进程中谋求新突破的努力。

信息化已成为最近20年来世界军事领域的“终极杀招”,可它如同战争本身,仍然迷雾重重。比如一个根本问题:信息化军队到底是什么样子?是飞得更快的J系列战机,还是装备到单兵的便携野战终端,又或是能力更强的侦查卫星?

今日军演,对于一支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而言,战斗力的观察要点,并不在于用多大口径的自行火炮轰击,而是战场信息和指挥官的命令能否迅捷、无声、无衰减地上下传递。

即使在实弹演练部分,集团冲锋也不再是演习的主角。信息化战争中,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决,很可能只是数十分钟的接触。

无须地毯式轰炸,只用精确投放武器一招制敌。当人们在静谧的清晨醒来,却发现战局已定,胜负已分---这就是信息化条件下“寂静的战争”。

技术的变化决定战术的变化,军事训练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军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石忠武说,积30年国力成长,今天解放军的信息化已有相当基础。指挥信息平台更新换代,“目标中心战”这样的新战法被提出并付诸训练,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要素集成、联合制胜的观念开始生根。

“我不关心实兵对抗的输赢,我关心的是指挥员们的联合意识和运用战术思想的能力。”石忠武说。

正在进行时的新军事变革,需要更多尝试与突破。

指挥员站上信息高地

从外形上看,被伪装网遮蔽的指挥所,像一座座巨大的迷彩外星战舰,降落在确山训练基地东山的高地上。

为了联通这些指挥机构并进行保障,使用了1万多米线缆以及卫星设备。巨量的传输需求,源自本次演习使用的指挥信息系统。这套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的系统是军队的最高秘密之一。在演练准备会上,石忠武强调,它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这是改进后的指挥信息系统第一次大规模的全要素应用:让陆海空、二炮乃至政工、后勤、装备的指挥员看到共同的侦察报告和作战态势。

这是军队信息化历程的一大步。

拿破仑和他的敌人也许是最后一批能够亲身俯视整个战场的高级指挥员。之后,随着战场的扩展,战斗地点旁的山坡,已经无法让指挥员看到自己的每一支部队。而且,军官与自己部队的物理距离也越拉越远。

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条命令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团长,但只有通信才能让他成为指挥官。

指挥信息系统,让一名联合作战指挥员站上信息高地,他们能够像200年前的先辈那样,看到自己的所有部队,并直接下达命令。

信息改变了指挥方式。由于能够更加直接地观察战场,并获得经过精确计算的战场信息,用于传统作业的参谋人员将迅步减少,“指挥员定下决心的时候,效率将大大提高。”石忠武说。

与传统的陆军司令部相比,联合战术兵团的指挥部显得过分安静:没有参谋们扎堆讨论的喧嚷,也没有报告部队位置的呼叫。

联合战术兵团司令员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偶尔和对面同样埋头电脑的参谋长对话几句,然后一个人面对战场态势默然思考。

不过,也许第一次面对“全要素”这样复杂的抉择,也有指挥员在显示器前犹豫许久,最后站起来慢慢踱步,轻声说:“该多弄几个参谋??”

“像这样的指挥演习,主要观察指挥员们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情况。”石忠武说,虽然也有作战部队配合,但作为一次以中级指挥员为主的演习,东山高地上“外星战舰”里的作业才是取胜之道。

传统依然会留下痕迹---当知道演习总导演要来视察,正在电脑上绘图作业的中校从拎包中翻出一张地图铺开来。

信息化无疑改变了训练方式。比如,指挥信息系统可以控制演习进程,每个系统都显示两个时间:一个是天文时间,一个是演习时间。前者指实际时间,后者可调,一些关系不大的演习阶段可以“快进”。

总有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信息化对于训练最大的改变,就是为联合作战和联合训练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反过来,不能实现充分联合,信息化只是炫技式的独舞。

每艘“战舰”中都包含一个指挥决策中心,居于指挥部正中;两边若干耳房,海、空、二炮、陆航等军兵种小组分列其中,政工、保障等指挥小组也是指挥部的重要元素。

“这次演习的指挥部编成完全是面对联合指挥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杨晓东告诉本刊记者,与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海空军及其他军种指挥员在指挥部中拥有席位,直接指挥本军兵种部队。“过去的联合大多是陆军以外的军兵种在联合指挥部设立联络员,合成指挥员下达作战命令,由联络人员向本兵种司令部传达,再拟定作战计划并执行。”

不过,军官们似乎还不太适应这种融合。

演习副总指挥、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李勇少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演习让空军深刻了解了陆军的地面行动是如何策划实施的,也让其他军兵种了解空军。不过从开始阶段看,其他军兵种对空军的认识可能还不很到位。

比如,指挥部给空军划定了7平方公里的打击范围,“根本施展不开,而且在退回的过程中还和陆航重叠。”相比之下,却给二炮划定了30多平方公里的打击范围,“它没法打移动目标,范围太大了。”

用术语讲,就是军种运用不到位,“总有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二炮部队连续打击,空军战机呼之即来,甚至不考虑起飞抵达轰炸目标的时间。

陆军指挥员还是更了解陆航,“其实这次配置的陆航兵力并不多,而且载弹量小。如果利用空军适当,完全可以打掉蓝军一般的重装战斗力。”李勇说。

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指挥员们介绍自己的计划时,还较少涉及其他军兵种。例如,很少有人提到,如果自己的火力打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其他哪个军兵种继续打击。看起来还是“各打各的”。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