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在干什么:中国军事训练基地揭秘(2)

军队在干什么:中国军事训练基地揭秘(2)

军种联队打赢“大陆军”

据李勇介绍,联合作战本来属于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内容,营团一级的中级指挥员掌握合同作战的能力即可。

联合作战一般是指海陆空二炮等不同军种之间的联合,合同作战则主要是军种内部的协同,有的也有其他军种的支援配合。

这也是首次在中级指挥员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大规模、全要素的联合战斗演练。“中级指挥员虽然目前不是联合作战指挥的主角,但需要先培养他们的联合作战意识、知识和技能。”李勇说。

其实,对于军队自身而言,这次演习的核心是实现“联教联训”试点。具体讲,就是如何实现不同军兵种院校以及部队、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理论研究、联合教学训练,并尝试建立相关制度。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12年春季起,已经召开了三次理论研讨会。

总参谋部在《2012年军事训练指示》中,明确由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牵头试点,使其具有总部一级的意义。此次演习,即为试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纵向看,联教联训希望以“嵌入”的方式,强化军事院校与部队的联系;横向看,它在成长阶段就培养部队指挥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能力。

为了从多角度促成联合意识,演习间歇的篮球比赛并不是按照单位组队,而是按“军种联队”、“兵种联队”、“系统联队”等组成。在第一场预赛中,海、空、二炮指挥员组成的“军种联队”反败为胜,打败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指挥员组成的“兵种联队”。

“我们的联合程度还有待加强。”杨晓东说,这次演习主要针对团一级干部,以下级别的大规模联合学习训练还未提上日程。他觉得,这种联合本应该像一张天然生长的优质牛皮,而在目前体制下,将如此多的单位“缝”在一起,已经是极有难度的尝试。

试点一旦形成经验,再由总部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则将是军队教育训练的一大进步。

“看不见人”的演习

总指挥口中“寂静的演习”,在其他角度也被印证。

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司令员许民说,现在演习展开,一般看不到人,坦克打完炮也躲在隐蔽处。那种坦克掩护步兵冲锋的经典场景,几乎不会出现。

“演习现场不如以前热闹,但效能高了。”炮兵出身的许民说,以前炮兵打击一片火海,现在都是精确打击,一击完成。

此次扮演蓝军的机步旅旅长万丽华说,现代战争,只要火力能实现精确打击,就尽量不用人力,场面“肯定不那么火爆”。

此次虽然是军事院校最大规模的全要素联合演习,但实弹部分显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壮观。短暂的营级进攻,除了坦克和装甲车,只能看见战士执行单兵爆破路障任务。直到占领“敌”阵地,才有持枪的步兵出现在视野中。

一度,开进的坦克在射击后退到隐蔽处,于是整个实弹演习场看不到任何兵器和人员。

几公里外炮群齐射,也不是过去那样把整个山头都炸得一塌糊涂,而是覆盖十几个平方米的连续射击就击中靶子。短暂射击后,连火炮也沉默了。

石忠武说,机械化战争时期,作战一般采取整师、整旅、整团建制运用兵力。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成为主要特征,各种力量按照作战任务编组,以单元、要素的形式进入体系发挥作用。

这就是体系作战,目前军队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词汇。《解放军报》说,它是“胡主席关于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

缺乏防护、火力较弱的步兵,在体系中似乎难成主角,数百人冲锋的镜头也将成为历史。

2012年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曾表示,未来美海军陆战队将全面转变成一支特种作战部队。换句话说,他们再也不会执行硫磺岛战役那样的人海战术。

占领也许不再需要步兵,用远程火力对一条公路进行控制,也可以阻挡敌人通过。

这种武器发展带来的改变是划时代的。“比如,它打破了通常的战略、战役、战术的界线。”杨晓东举例:美军对拉登的突袭无疑具有战略价值,但是只动用了不到一个连的兵力。在过去的时代,它连执行一个战术任务都很难满足,“已经很难回答这究竟是战略还是战术任务。”

“这次演习,我们希望充分体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新思想、新战法。”石忠武说,现代战争中的战线已经越来越模糊,这让对战双方必须有新的作战理论

作为一种尝试,红军将尽力采用名为“目标中心战”的新战法。它是济南战区近年来提出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即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

通俗讲,就是不再用主攻部队层层推进、突破,而是集中力量打击支撑敌人体系的关键节点。而这种打击往往要依靠先进兵器跨越战线,直达敌后。

“在信息化条件下,主攻方向已不再是传统的由前至后的地理指向,确定主攻方向也不再是指挥决策的核心和关键。确定重点打击目标成为了定下决心的核心内容。”某集团军副军长杨剑少将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确定重点打击目标需要先做评估,在各个评估系统中重叠次数多者最为重要。而且,打击对象不宜过多。

红军联合战术兵团指挥部将蓝军旅指挥部设定为首要目标。

步兵在目标中心战中的特点也是多样化和特战化。这似乎是信息时代步兵唯一的出路。李勇说,引导空军攻击目标是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一个特种作战师在作战时不会用营团去攻击敌人,而是派出几十、上百个特战小组。

用18世纪法国元帅莫里斯·德·萨克斯的话说:“并非数量庞大的军队,而是更优秀的军队,才能赢得战争。”

训练决定命运

虽然1991年的“沙漠风暴”以其高技术特性而令人震惊,但在美军看来,2003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更具备信息战的特征。换句话说,如果后者是信息化军事时代的黎明,前者不过是凌晨一两点钟。

而这期间经历的12年,美军仍在全球各地参与实战,最终成就了“网络中心战”这一目前最为成熟的信息战模式。

面向新形势,解放军的应对之道,叫做集成训练。就好像计算机的集成电路,把各自独立的模块插在主板上,从而产生强大的整体能力,而新功能是各部件简单叠加所无法形成的。

“从2004年全军一体化训练试点开始,就提出了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体系集成训练的概念。之后逐渐被全军引用。”石忠武说,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探索,全军对集成训练概念及其内涵有了基本认识。

他说,集成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体系作战对中国军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像任何一种战略理论一样,它在战术层面的落实,“战场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是其能否实施的主要挑战。这也是美军“网络中心战”在十几年中反复实验总结的核心问题。

集成分为不同层次:由要素、单元集成,一直到最高层次的体系集成。这次演习,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次体系集成的尝试。

石忠武认为,集成训练的挑战首先在于理念,“装备更新了,理念还是传统模式,不能叫改变。”而后,就是训练的方式方法和训练内容,“很多改变还需要时间”。

“必须有很好的信息平台,但再好的平台也需要理念牵引。”李勇总结说。

“以后也许不需要搞这么大规模,但是这种形式是可以推广的。”石忠武认为,未来几个院校、部队、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会成为常态。

一个悖论是,将军队和芯片捆绑,它虽然会像芯片一样即时迅捷,但也会像芯片一样脆弱。此次演习,一个重要的自创“装备”就是木制垫板,防止电脑主机直接接触地面,潮湿短路。

而如果遭遇更快的芯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需要一次新长征来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