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地流转春晖模式:资本下乡可走多远?

湖北土地流转春晖模式:资本下乡可走多远?

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下,各地对土地流转方式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下乡”成为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土地“适度流转”其“度”在哪里?规模化的风险如何控制?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完善?湖北省一家企业集团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被誉为“春晖模式”。专家认为,其尝试对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探索的进一步破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湖北春晖集团依托旗下稻米加工企业“下乡种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的形式将土地集中经营;同时凭借企业资金实力,加大科技投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在利润分配问题上,坚持集体所有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这条“三集”之路受到当地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广泛欢迎,被总结为“春晖模式”,由于其“多赢效益”在湖北各地得到推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规模化经营,“春晖模式”写进了湖北省2012年农业工作要点,要求全省每个县市举办至少一个土地股份合作试点。

探索一:集中土地 “种粮大户”破解撂荒难题

春耕时节,记者走进孝感市孝南区龙岗村,只见大型农用机械正在翻整耕地,村民正忙着修葺水渠。大片的条田像北方的大平原一样,一垄垄新田整齐地排列着。

同行的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一片田共有800多亩,去年种了一季水稻,产量比农民零散种田时亩均增加了50斤。“土地连成片,机械就方便开进去了,机械化也就实现了,加上统一的种苗,规模化生产就实现了。效益自然就会高一些。”

春晖集团是一家粮食收储企业,集中土地的模式主要是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根据农民自愿、依托村集体组织,与农民、村集体三方共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其具体的做法是以“实物定价”方式,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春晖公司的农机折资入股,以此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2011年元月,春晖米业公司首次流转龙岗等4个村集体6000多亩耕地,其中龙岗村基本上整村实现土地流转。此后,春晖集团又在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大悟等县(市),因地制宜,采取长期租赁、股份制合作、季节性托管等办法,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流转土地近10万亩,春晖集团成为湖北集中土地经营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

长期租赁,主要是根据农民意愿,或者在一些经营不善的农场实行。集团采取长期租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一次性或者分期给付租金。季节性托管,则是鉴于春晖集团主要是粮食企业,托管水稻种植一季,根据协商的价格与农民签订协议,时间比较灵活,便于农民操作。

龙岗村村支书刘顺田告诉记者,那片新翻耕出来的大条田以前就是个“飞机场”,离村庄远,几年都没人种了,有些地方草长得都看不见田埂了。“上级开会,我年年挨批,抛荒最严重的一年,村里4200亩土地荒了近2000亩。跟春晖合作后,土地又种起来了,气派的大田,一产几百万斤粮食。” 

土地集中连片在当地受到高度认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严重的问题。湖北省委财经办(农办)副主任梁亚丽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有田无人种,有人想种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像春晖这样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军农业,需要大量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刺激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神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大才分析认为,春晖集团“资本下乡”的探索证明,农村“缺人种地”“缺人才种地”的问题可以在资金的聚合效应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一问:流转大户多了 “适度”如何掌握

十年前,大冶农民侯安杰流转土地近2万亩,就已成为全国种粮面积最大的农户。如今,谭伦蔚告诉记者说,“企业产能和市场渠道还要求我们继续扩大流转,我计划在5年时间内流转土地100万亩,但我不知道能不能流转这么大面积的土地。”

谭伦蔚认为,由于农业种植环节效益非常低,无论农户还是企业,不规模化经营,很难形成利润。这也是越来越多农民弃地打工的原因。但农业的稳定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经营领域。土地集中的规模扩大是个必然趋势。

不过,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副处长余爱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允许如此超大面积流转。“一些县往往总计还没有100万亩耕地。目前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定是适度流转,但是现实中这个度在哪里没有明确界定。” 

来自湖北农村经营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土地流转面积达611.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5%,比上年增加了118.8万亩,增长了24.1%。

目前,关于适度流转“度”的规定,一些地方政府各有理解不同,在长三角发达地区,有的设定一个比例上限,有的给出一个流转总额面积上限,都意在“把握这个度”。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大才表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有着强劲的内驱动力,这股来自市场和农村发展的动力迫切需要更加明确细化的政策法规加以引导规范。国家应该制定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集中规模经营的法规政策,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探索二:集约生产 科技改变粗放式农作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春晖模式”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集约”:彻底改变一家一户、肩挑背扛的粗放式、传统式经营,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的基础上,实行以农机、科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生产。

在占地80亩的春晖农机场院内,停放着320多台(套)大型收割机、插秧机、太阳能灭虫灯等各种农用机器。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农机不少都是从德国、日本等国进口的。

春晖集团还与农机户组建“湖北春晖农机合作社”,扩大农机队伍规模。合作社理事长詹清卯说,从翻田、播种、插秧、施肥、打药、收割等几乎全部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地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

为提升种田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春晖集团创建了“湖北春晖农科院”,设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以及种子、米质、淀粉检测等“五所一中心”,涵盖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检验分析、农业信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等多个专业。

记者在春晖香米、糯米基地了解到,由于都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土地平整是一项难题,春晖集团引进了美国激光平地仪。另外,利用科技手段对田间实行信息化管理。在春晖农科院的一间工作室,通过安装在田野、育苗大棚里的高分辨率摄像头,6000多亩的土地轻松实现田间管理。科技人员介绍说:“水头到田哪里,作物有什么虫害,都能从监控屏上发现,迅速做出处理。”

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建立起“一条龙”工厂化育秧、良种研发繁育、机械化生产,实现了从种子研发、耕种到收储、加工、营销,最后到终端农产品超市的全产业链,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益。2011年,仅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水稻总产719万斤,单产达到1200斤,比2010年亩产提高了50斤。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