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黄金水道治阻:统一管理只是想法

西江黄金水道治阻:统一管理只是想法

核心提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曾测算,如果进行合理开发,整条西江水系相当于20条铁路的运力。就成本而言,从铁路运输每公里每吨的成本是0.15元,公路是0.5元,水运只要0.04元。

一方面是珠三角产业加速向广西、贵州等地转移,一方面是贵州、广西的煤炭等原材料外运至广东。在珠三角与内陆货物运输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物流成本上升、陆路交通压力逐渐增大正成为一大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内河航运作为一种廉价环保、运量大、贯通内地与沿海的交通运输方式,正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不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短板、管理体制的困境以及区域之间的诉求差异等因素,作为连接珠三角地区与广西、贵州、云南的珠江水系主流的西江航道,目前离“黄金水道”的目标相距甚远。

“黄金水道”日渐被重视

西江航道是我国第二大内河航道,沿着粤港澳珠江水域向上游溯源,经广东肇庆、广西梧州再向西北至广西柳州,向西南至广西南宁,继续往西,便进入广西百色,再向西南纵深,直至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

西江干流河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流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因其流域内囊括34个地级市、4个省会城市、200个县区、1000多个城镇,其与长江干线并列为中国高等级航道体系的“两横”,并作为中国西南水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西江经济带将成为仅次于长江、贯穿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沿江第二条国土空间开发主轴。

这里面,最为迫切的是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打造。如若西江能够成功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将为中上游贵州的煤、云南的磷、广西的铝输往能源消耗缺口颇大的广东和港澳地区,提供一条巨大的低成本运输通道。也只有依托这条黄金水道,西江沿岸的产业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曾测算,如果进行合理开发,整条西江水系相当于20条铁路的运力。就成本而言,从铁路运输每公里每吨的成本是0.15元,公路是0.5元,水运只要0.04元。

招商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温天纳以内地一家广西大型企业运用“西江”河道为例计算,2010年该企业的进口物资达到20亿元,出口物资24亿元,两者相加,大概一年的运输费在1.5亿元左右,如果这些物资能够沿西江顺水而下的话,物流费用可以节约1亿元左右。

“虽然我们耗时比较多,但我们的运费比起陆路运输还是便宜很多,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次装货可以上千吨,而陆路一辆车最多就几十吨。”曾长期跑广州到梧州航线的老船长梁厚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这样的优势在新时期的产业和能源双向转移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宗商品的运输,只有通过水运,其优势才有可能充分体现。以“江南煤海”贵州为例,贵州的煤炭储量在全国排名前五,相当于南方12个省煤炭储量的总额。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拥有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但资源短缺,每年就需调入近2亿吨煤炭。

“走铁路的成本高,(贵州煤)跟其他地方的煤比起来就没有竞争优势。”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陈亦农告诉本报记者。

另一方面,2006年以后从珠三角转移到内地的企业中,超过七成转移到珠江流域上游地区,仅水泥行业在西江和北江流域就分别形成了5000万吨和4000万吨生产能力。其中西江70%以上通过船舶运输,运往珠三角及港澳地区。

此外,西江沿岸的陶瓷产业也十分红火,除广东佛山、顺德等地陶瓷城外,陶瓷产业逐步西移,在广西藤县、桂平建设了大型陶瓷生产基地。沿江产业园的建设,拉动了水泥、建材和煤炭的需求,其中,完成运输水泥6073万吨,同比增长16.7%。矿建材料10742万吨,增长10.2%;煤炭完成5542万吨,同比增长16.6%。

在大宗货物的拉动下,西江航运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江航运干线完成货运量14923.4万吨,其中,西江航运干线梧州以上货运量4605.4万吨,比上年增长16.7%;梧州以下至珠江三角洲货运量10318万吨,比上年增长28%。

数据显示,目前珠江三角洲输入粮食的66%、输入油气的50%、调进煤炭的33%均通过内河运输;珠江水路货运量为京广铁路货运量的5倍,通过提升和优化,将来可超过10条京广铁路的货运能力。

“断头路”

尽管如此,目前西江以及整个珠江航运的总体现状仍不容乐观,按照珠江航务局的概括,西江航运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三句话,即“上游不通”、“中游不畅”、“下游不优”。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上游不通”问题,即珠江水系分别沟通云南、贵州的西南出海通道的右江百色、红水河龙滩两个水利枢纽过船设施没能同步建设,造成断航。

其中著名的龙滩水电站已经导致断航37年,“这等于把贵州的水上通路断掉了。”陈亦农说。

龙滩和百色水电站没有通航设施,珠江水运变成不完全通航,等于云南和贵州通往两广的水路就断掉了。“这是摆在珠江水运面前的最大问题。”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过去重视水电的发展,重电力轻航运,当时也认为云南、贵州的水运需求量不大,为节约建设资金和后期运营成本,在建闸坝的时候没有配套建过船设施,“一期拖到二期,二期拖到三期,一拖就遥遥无期。”

由于水路不通,南下粤港澳的陆路运输不堪重负,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只能以运定产,约70%的煤炭等资源无法外运,仅贵州黔西南州每年就有1000万吨的煤炭无法外运。与此同时,因建设龙滩、百色枢纽,淹没云南、贵州两省近4万亩良田,4万多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碍航、断航又使这些移民得不到新的就业机会,使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社会发展,整个造价越来越高了,业主单位承受不起。”陈亦农说,这就需要国家发改委要协调各方,包括省际之间的矛盾。因为要建船闸,要提升水位和航运能力,就会导致淹没土地,谁多谁少,省与省之间也扯不清。此外涉及发电返还地方政府的分成方面也扯不清,“所以一直卡在那里,没有实质性推进。”

这对坐拥丰富煤炭资源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大制约。这两年贵州经济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GDP增长15%,今年一季度在全国经济回落的情况下,贵州仍增长15%,增速领跑全国。但如果煤炭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要改变落后面貌就更为困难。

万般无奈之下,“翻坝运输”成为一种选择。即在水利枢纽的上下游分别建码头,中间用陆路运输的方式。现在岩滩、龙滩都是用翻坝的方式运输,“这样很麻烦也很浪费,但是现在已经建好枢纽,再重新弄一条过船设施也很麻烦。”珠航局运输工程管理处人士说。

相比上游,中游虽然已经通航,但“不畅”的问题也很突出,这其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珠江航运干线“咽喉”位置、位于广西梧州上方的长洲水利枢纽。自2007年3月3日长洲枢纽2#船闸通航以来,长洲枢纽航段共发生7次较大规模的船舶滞航时间,滞航船舶数量最多时分别达到1400多艘、950艘、880多艘、900多艘、1534艘、606艘和960艘。

这其中,在2011年1月~4月以及9月、12月,全年共有5个多月的时间出现滞航现象,长洲坝下水位仅维持2.5~2.8米的水深,大部分船舶要减载运输,出现严重的滞航情况,西江干线通过量也受到较大影响,12月长洲船闸货物通过量仅完成211万吨,为2007年长洲船闸建成通航以来同期最低。

滞航让沿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以贵港市为例,第六次滞航曾达半年之久,造成经济损失约20亿元,至广州运价每吨由25元最高涨至115元。

“滞航”的原因,一方面是持续的干旱天气,珠江水委采取滚动式调压补淡,引起坝下游水位大幅度下降,航段通过能力有限而造成。因此,枯水期水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船闸的设计通过能力也存在明显缺陷。“就算是在水位足够的情况下,水闸的通过能力也不够。”珠航局运管处人士介绍说,现有长洲船闸的通过量已经完全饱和。其设计通过量是3920万吨,但去年通过量4605万吨,2010年是3928万吨,2009年是4433万吨,均已超过设计通过量。

设计上的缺陷亦十分明显,已建成的两线船闸,在上游来水达到设计流量值1090立方米/秒时,下游通航水位比设计值下降了40厘米,符合设计标准的船舶无法通行,滞航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长洲的通航能力饱和问题,长洲水利枢纽正在建三线和四线船闸,建成之后,通过量饱和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得到缓解,但枯水期水位较低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船型杂乱也是导致滞航的一个重要原因。珠航局运管处处长李小健指出,珠江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率很低。根据2004年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珠江干线货运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JT/T559-2004)的标准,满足主尺度相对偏差在5%以内的运输船舶仅占船舶艘数的20%,船型之杂乱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大量小吨位船舶占用了有限的枢纽船闸通航资源,珠江干线300载重吨以下的运输船舶约有8000艘,占运输船舶的近60%。西江航运干线船闸设计通过能力已近饱和。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