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发展竞速 河南不再垫底

中部六省发展竞速 河南不再垫底

获批一年的中原经济区终于初步确定了辐射范围。7月23日,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确定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涵盖5省30市、两县。

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3%,在中西部省份中,这样的成绩并不算亮丽。河南之外,有望列入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周边地市,则增速不等,既有像淮北13.2%的同比高增长,也有类似邢台8.7%的“平稳运行”。

中原经济区首次整体亮相,已是各有千秋。

高低不均衡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仅为河南带来利好,也引得周边城市纷纷靠拢。此前即有安徽、山西等地城市主动对接中原经济区,以期共享政策红利。

此次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后,首次有了确切的范围界限。与此前专家建议的7省27市相比,最终的中原经济区范围有所调整,基本确定为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安徽、河北、山东、山西等部分地区。

与河南地缘相近、所遇到的发展问题类似是这些区域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但从上半年的发展速度来看,却是各有千秋。河南上半年GDP增速10.3%,河南之外,有望列入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周边地市,上半年GDP同比增速,既有远远低于河南的8.7%,也有远远超过河南增速的13.2%。

增速的跨度之大,显示了这一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性。不过共性的特点是,不管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还是周边地市,在其所处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从中部六省的半年报来看,梯次明显。安徽增速排中部第一,同比为12%,紧随其后的是湖北、湖南,均为11.5%,江西、河南、山西则依次相差0.2个百分点,分别为10.5%、10.3%、10.1%。

河南最终靠0.2个百分点的优势,摆脱了近几年在中部垫底的尴尬。一位河南本地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由于这几年河南经济排名在中部多次垫底,单位还曾出台规定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数据不好,也没啥好说的。”

据该专家介绍,河南传统的经济结构偏资源、能源型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资源型国家、省份、地区大发财的时候,河南不仅经济总量在中部第一,经济增速也一度领跑。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这种相对单一、粗放的经济结构弊端显现。对资源、能源型产业有着严重依赖的河南,不仅受影响更深,调整与恢复也相对较慢。在与中部其他省份的竞争中,也变得明显底气不足。

体现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上,则显得有所保守。在河南“十二五”规划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描述中,提出了“两高一低”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于全国,一般河南要争取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个百分点;在和中部对比时,强调了‘力争’,说明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难度的。”河南省统计科研所所长金美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则认为,从河南的情况来讲,和同期比增速有所下滑,但整体还是在一个高位区间,而且在全国或者中部,其增幅的位次也是在上移的。

有望列入中原经济区的安徽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五市,地处皖北,在其省内也多属于欠发达地区,正在努力追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从上半年的增速来看,已初步实现了发展速度上的“上位”。在安徽省GDP增速前六名中,淮北、蚌埠、宿州三市在列,淮北还以13.2%的增速,位居芜湖、合肥之后排在第三位。

山东菏泽、山西晋城也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上半年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3%、10.8%,河北邢台则显得过于平稳,上半年同比增长仅为8.7%,与沿海发达地区增幅持平。远低于10%的东、中西部增速分界线。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