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现代化如何催生新城
中鹤集团所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企业驻地王庄镇也是农业重镇。中鹤集团依托当地粮食集中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到2011年底,集团总资产33亿元,2011年产值24亿元。
基于保障质量的现实诉求,中鹤集团希望强化对粮源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向产业上游发展,把农田建成“第一车间”,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但是农户传统的分散种植,种子和农药使用不统一,使粮食品质难以保证。
从2010年初开始,中鹤集团联合企业所在地部分农户组建“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
中鹤集团行政服务中心经理王文明说,合作社集中的土地2011年创造了小麦亩产605公斤、玉米亩产740公斤的高产纪录,也为申请产区原粮的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土地进一步流转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庄散落于大片农田之中,排放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村中空心化严重,很多农民侵占农田建新房向外围扩张。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扩大,附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中鹤成为产业工人。他们的活动空间由相对分散变为高度集中,收入大幅增长,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教育、医疗保障、商业服务等产生新的需求。
受迫之下,中鹤集团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将王庄镇村民集中到统一的居住社区、转换为产业工人,土地大规模流转集中到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另通过对旧村庄、村路复耕,田埂、沟渠二次平整,大批土地复耕,以此打造一个大面积的清洁原粮种植基地。
2011年1月8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中鹤调研,对其构想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很多国内外专家考察后也认为,河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省份,国家提出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再贡献超过七分之一,10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20亿斤。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土地大规模流转集中,正是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这坚定了中鹤集团的信心。王文明说,王庄镇行政区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合15万余亩,耕地面积约9万亩。这里有行政村46个,人口7万人。重新规划后,可净增耕地3万亩。
2011年8月份,中鹤新城项目开始启动,浚县财政出资51%,中鹤集团出资49%成立浚县中鹤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开发运行。项目一期开工建设164栋住宅楼、3栋行政服务中心楼、20栋中小学教学楼、5栋商业中心楼,总投资13.44亿元,占地3000亩。
目前,59栋住宅楼中的1430套已经具备入住条件,4个村庄的选房、搬迁工作正在进行。中鹤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出资兴建,居民住宅、商业设施等由公司承担。
王文明说,59栋建好的楼房,25栋用于安置小齐村、南街村、西街村、南胡村4村村民,均价为每平方米650元。34栋用于安置镇里有住房需求但不能建房的村民,按照成本价每平方米1350元购房。安置范围内的村民,旧房拆除另有补偿,一般农村的5间平房就可以不花钱换到新社区120平方米的新房。
他介绍,一期工程所用土地均是国有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因此与其他新型农村社区不同的是,迁入中鹤新城的居民,可以办理商品房的房产证。
企业出资为农民建新房,资金从哪里来?王文明说,旧村全部拆迁之后节约出来的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按每亩15万元的价格计算,应该有45亿元左右;每个村庄的搬迁费用按5000万元来计算,46个村庄的搬迁费用也就是23亿元左右,不仅完全够用,而且应该还有20多亿元的盈余。
小齐村党支部书记魏成富说,作为今年首批搬迁的4个村之一,小齐村在全镇第一个进行“村改居”,如今全村70%的劳动力都在中鹤打工,农业生产早已经不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记者在中鹤采访的当天,正赶上王庄镇北王庄村村支书张学俊到中鹤集团商量加入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的事情。
他说,该村2000多口人,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地或者中鹤集团打工,2000多亩地基本上都是由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在种,辛辛苦苦种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如果加入合作社,自己不用种地,一年就可以得600公斤小麦的钱,村民们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的愿望都很强烈。
据王文明介绍,按照规划,全镇所有村庄在未来将逐渐向中鹤新城社区聚集,村里一律不再新批宅基地。为保证农民进入社区后有收入保障,中鹤集团为全镇7万名并村进城人员提供了3条就业渠道。第一,负责12万亩清洁粮源基地种养的鹤飞农机合作社可安置1万名职业农民;第二,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可安置两万名产业工人,新城三产可提供8000个岗位;第三,对不想从事农业和到工业园就业的其他村民,公司将通过新城配套的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对其进行就业创业培训,确保村民搬进社区有活干、有钱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