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塔纳:伦敦为什么办奥运?

库塔纳:伦敦为什么办奥运?

2012年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一直有人在问,伦敦为何要办奥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到15年前。

1997年,英国奥委会开始为伦敦申请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而在此之前,英国在争夺1992年、1996年、2000年的奥运会举办权时,已连遭挫败,其中前一次代表英国的竞标者为伯明翰,后两次都是曼彻斯特。英国最终不得不承认,只有举世闻名的伦敦才能与其他国家的竞标者一争高下。

2000年,英国政府决定正式支持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5年,在国际奥委会的投票中,伦敦在第四轮投票中以54票对50票的微弱优势击败巴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举办权。

为什么是伦敦?

伦敦申办奥运会时,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与当下截然不同。从1997年到2007年,托尼•布莱尔一直是英国工党政府的首相,主导了伦敦申办奥运会的全过程。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投资更新英国的运动、交通和社区设施,这种思路无疑非常契合工党的社会政策。

2000年到2008年间在任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也是工党的成员,他将布莱尔政府举办奥运会的雄心视为振兴伦敦东区千载难逢的良机。此外,奥运梦也非常契合英国的经济增长势头。

1997年到2007年间,英国的人均GDP在七国集团中居于首位,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而伦敦金融城作为与纽约和东京并驾齐驱的全球金融中心,更是遍地黄金。英国的金融业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务,行业利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起连年猛增,直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才告一段落。

2005年国际奥委会选择伦敦为东道主,这在当时是十分明智的决定。除了伦敦,还有哪个城市更适合承办这种全世界最昂贵的赛会?既然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几乎是一场悲剧,那么将奥运会交付给实力更强的东道主,就再自然不过了。

政府的思路十分明确,但接下来还要说服普通伦敦市民。在一个财政透明的国家里,举办奥运会的最大挑战不是说服国际奥委会,而是获得民众的支持。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民众对财政盈亏的关注并不重要。中国政府深信,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融入现代世界的成人礼。中国政府因此而殚精竭虑,以吸引民众和全世界电视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对伦敦来说,举办2012年奥运会称不上什么开天辟地的创举,毕竟这个城市早在1908年和1948年就已举办过两届奥运会。况且对这种大张旗鼓的盛会英国的纳税人实在是缺乏兴趣。至于说举办奥运会的商业利益,其前景也很难令人乐观。

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还没有一届奥运会足以为东道主城市带来期望中的长期经济回报。相反,纳税人大多发现钱打了水漂。仅为在赛事期间安顿那些世界顶级的运动员,东道主城市就必须在运动场馆和安保设施上投入巨资。

当然,之后东道主可以接管这些世界级的运动场馆,但比起建造一大堆场馆外,公共资金就没有更好的用途吗?奥运会耗费的巨额资金,难道就不能用于改进教育和医疗体系,以及其他与伦敦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吗?这不仅关乎财政原则,甚至还涉及到道德原则问题。当许多重要项目在资金上捉襟见肘时,国家却为举办奥运会挥金如土,这难道合理吗?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