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7.23讲话丰富了四大特色

刘海涛:7.23讲话丰富了四大特色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离不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离不开新中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离不开我们党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它既体现了我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遵循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在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社会主义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运动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欧、北美包括亚洲的日本最早跨入现代化门槛。尽管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它们却有着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但是,当中国在沉睡中被西方列强的炮声惊醒时,已经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发达国家,而且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赶上别国人民”,必须另辟蹊径。经过不屈不挠的探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下,将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领导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最终演变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体制障碍,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巨大挫折。我们党也一度受其困扰,但是并没有因此中断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决策,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内涵和生机活力。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开辟和拓展。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条道路上,我国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避免了资本主义的痛苦经历,又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符合中国国情;同时说明,现代化的道路不只资本主义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不只“苏联模式”一种,还有更宽广的大道等待我们党领导人民去探索和实践。我们只有倍加珍惜和不断拓展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断开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种“条件”既包括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更包括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的革命斗争。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凸显的是阶级性和革命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由此产生了革命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又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由于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以及主观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的指导思想曾出现过重大失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探索和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的全面转换与创新发展。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新鲜血液。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要求我们进一步围绕“三大基本问题”,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同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优秀传统文化曾被中国早期先进分子作为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中介”。从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中梁启超得出结论,认为国人对于生计问题之见地,自先秦诸大哲,其理想皆近于今世所谓社会主义。孙中山甚至将社会主义等同于“民生主义”。这些观点当然不是对社会主义起源的科学解释,但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思想,都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养料。

又比如,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而“和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也被儒家赋予了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关系方面,也主张各国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些都是和谐思想的发扬光大。

再比如,“统一”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基本追求,构成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最高价值。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近代中国不同民族共同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声。社会主义传播到中国之际,正值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包含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被视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有力思想武器。今天,历史环境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维护国家统一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成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苏东发生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从总体上说处于低潮,面临资本主义在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这种复杂艰巨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既取决于自身的成功,也取决于能否保持鲜明的特色。但是,“中国特色”不代表封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游离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需要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不仅要保持民族特色,而且要体现时代特色;不仅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