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三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 “道路”与“理论体系”绘就了美好蓝图,有了“制度”才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道路是发展方向,管的是“所当然”,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管的是“所以然”,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度则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
正是这三大成果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腾飞与崛起,人民福祉的增进与全面小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四个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当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有很多群众包括一些党员干部感觉不太容易理解,好像这个“特色”有点讲不清。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有很确定、很明晰、很具体内容的,这就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特色”。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蓝本可以照抄照搬的,也就是说它没有蓝图可供参照,用毛主席的话讲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这30年来,或者再往前看,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也不是虚幻的乌托邦,目前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实,我们现在干的一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点上来说,“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
——“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
实践肯定要出道理,大实践要出大道理。社会主义发展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然有了“中国道路”,当然就要有“中国道理”。所谓“中国道理”就是用“中国话”、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内涵,就是我们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改革创新,这也是我们的“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
尽管社会主义是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但是普遍的社会主义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会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行为模式,乃至不同的思维理念等,人口众多的民族与人数不多的民族,地域辽阔的民族与区域封闭的民族,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新近融合产生的民族之间,其所思所想所为必然是不一样的,所有这一切都让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有了特有的内涵。当然,我们谈民族特色,绝对不是囿于狭隘的本土小圈子,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我们主张的民族特色里始终有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可以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全都包含进来。
——“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150年前的社会主义跟今天的社会主义,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因为无论是科技进步也好,还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好,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这就叫时代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也在与时俱进。不要瞧不起过去的社会主义,也不要故步自封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我们重视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积累中与时俱进,而不是在否定中另起炉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