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本的主要外交努力是引导中国接受“国有化”操作,其说服力在于节制东京都“购岛”,诱惑在于可以姑且稳定现状;但“国有化”以后日本主权前提的资源开发不可避免,所以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选项。但与其被动拒绝,不如主动设置国际关系议程。极易民粹化的民间行动,解决不了国家间政治问题,更不能作为外交的替代物。
如果中国不采取主体性的外交努力,而任由日本主导事态发展,日益激烈化的“战争”舆论,将不断满足日本根据“中国威胁论”强化日美协同作战训练、布防“西南诸岛”的口实需求。而中国对美国“钓鱼岛安保”言论的反弹,则会更助长日本“单独防卫的气概”。这样,日本不仅会越来越“文攻武卫”、咄咄逼人,而且无论“文攻”还是“武卫”,均会对中国越来越不利,局面就会失控。
不过,对日本的所谓有利,并非就是日本的胜利;对中国的不利,更不可能意味着中国会接受日本强加的现实。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无论谁胜谁败,都将是中日两国外交的失败,并将创下中日再也不可能和解的巨大伤口;而东亚则不可避免地向阴暗的冷战政治倒退,甚至有可能陷入“中东化”。
中日外交一直回避认真交涉解决“钓鱼岛问题”而维持着“政治经济分离”的病态关系。日本固然希望在继续经济合作的前提下推动“实际占有”钓鱼岛,但中国事实上不可能接受连“搁置争议”都求而不得的现状改变。
既然出现了不能维持“搁置争议”而可能有损和平与邦交的危机事态,就必须交出以外交谈判在国际法意义上解决“钓鱼岛问题”的答卷了。这场“历史遗留问题考试”其实已经持续了40年,东京“购岛宣言”已经发出了“终场”预警!中国必须具备充分的“应试”意识,尽最大努力争取日本政府的诚实合作态度,共同向战争记忆犹新的人民,向相约世代友好的前辈政治家,作出“钓鱼岛问题”的和平正解。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