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积敏:中美将走向“战略对抗”?

陈积敏:中美将走向“战略对抗”?

中美关系究竟将走向何方?两国是否会陷入到战略对抗当中?事实上,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变量很多,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本质上来说,中美关系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中美两国的战略意愿与战略能力。

中美战略意愿分析

就美国而言,其战略意愿显然是要护持霸权,这一点自冷战结束后便未曾改变过。1992年,美国国防部所发布的报告就表明,美国的首要目标是防范任何一个像苏联那样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竞争对手出现。到奥巴马政府时期,这种战略意愿更加强烈,正如奥巴马所强调的,世界需要美国的领导,他“无法接受美国处在第二名的位置”。美国始终以一种高度警觉而又充满危机感的心态来审视世界上任何具备潜力挑战其霸权的国家,而中国被视为一个重要竞争者。因而,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两面下注”(hedging):既保持接触,又防范牵制。总的来说,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词是“塑造”(sha-ping)中国。显然,这一战略并非是与中国为敌,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需要警惕中国。帕内塔便宣称,中国的军力正在增长和现代化,“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保持强大,必须准备面对任何挑战”。

就战略意愿来说,中国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建设方面,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没有改变过。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变得更加多元化。不过,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原则没有改变,中国不存在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的意图,不存在谋求世界霸权的意图,不存在改变和颠覆当前国际秩序的意图。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与改善者。中国主张的是体系更新,而非体系更迭。可见,中国的战略意愿主要是“内向的”,而美国的战略意愿则是“外向的”,因而中国与美国在战略意愿上并不存在交集。

中美战略能力分析

就美国而言,无论是其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抑或是人才吸引力、科技创新能力等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这使得美国的战略行动能力受到了制约,包括美国的军事行动能力。奥巴马政府新军事战略表明,近些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将会降低:一方面,美国没有必要采取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干预。利比亚战争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可以利用“巧战争”,即通过对盟友与伙伴的支持,借助于空中打击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军力强大,但其基础是经济繁荣。当下美国经济不振,社会问题丛生,美国国内对于发展军力的热度有所减弱,而将“经济复兴”作为中心任务。为此,削减军费开支便成为奥巴马政府的重要举措,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的整体战略部署,并制约美国军队的自由行动能力。再者,奥巴马政府总结和反思了以往战争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越南战争的教训,认识到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令美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慎言战争是理性选择。2012年5月28日,奥巴马在越南战争纪念日的讲话中表示,“正是因为越战的残酷教训……美国才能比以前更加强大。”

反观中国的战略能力,从纵向上看,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横向上看,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就拿中国最为醒目的经济成就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但人均GDP仍远远落后于美国,约为美国的1/11。此外,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存在着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目前“唱衰”美国、“吹捧”中国的论调颇为盛行,它们的逻辑是将一个已经成为事实的案例与一个可能成为事实的案例作比较,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权力转移理论认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对现存国际体系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权力是和平转移还是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形成激烈的对抗;当两者实力接近平衡和对等之时,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因此,中美两国并不存在发生对抗的实力条件。

可见,中美两国既不存在相互对抗的主观意愿,也不存在客观的实力条件,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与美国是处于不对称相互依赖之中,中国的脆弱性与敏感性更强。因此,中国维护中美关系大局稳定的意愿也更加迫切。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战略界与政策界人士需要就美国“强化亚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对策做一番认真缜密的思考与回应。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