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地方版四万亿有何积极意义?

罗天昊:地方版四万亿有何积极意义?

近来, 中国地方政府的新一轮投资密集出台,据初步统计,有贵州3万亿;重庆1.5万亿;广东1万亿;山西1万亿;湖南长沙8300亿,数十天内,全国出台的地方投资计划总额,即达7万亿之巨。如全部到位,估计地方投资,将不下十亿,被称为“地方版四万亿”。

“地方版四万亿”引起了广泛的质疑,是否会引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重经济结构的病症?地方财力如何保障?

事实上,此四万亿非彼四万亿。就未来观之,“地方版四万亿”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突破,将对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中央与地方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大力支持与鼓励。

被架在火炉上烤的地方势力

某种意义上说,本次地方投资狂潮,其实是变相对国家发展战略部分缺陷的修正。

近十年来,各地如何发展,国家规划的色彩日益浓厚,哪些地方得到扶持,很多不是依靠市场判断,而是根据政治地位排队。比如,最近几年,新区都落户到几个政治地位高的直辖市,这对于其他地方,是不公平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某种意义上,与国家资源的分布不均有很大关系。本次地方大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其实对于国家的均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存在两大经济体系,一是横向的经济,就是区域经济,或者是地方经济,二是纵向的经济,即产业经济。

目前,中国的两大经济体系,均出现了问题,而根子都在上层。

就纵向的产业经济而言,从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至今,各级投资几乎都流向了建筑、钢铁、铁路、公路等基础行业和重工行业,而一些轻工行业则危机重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纺织、玩具等大量生活消费型企业纷纷倒闭。从企业所有制来说,大规模投资浪潮,主要偏向了各种中央垄断企业以及地方性国有企业。最后的结果,造成了对于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伤害了中国经济的元气。几乎摧毁了中国的产业经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努力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

从横向的区域经济而言,地方投资狂潮,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失误亦是一种修正。

中央政府对于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财政,还一个是势力庞大的垄断央企。

以央企为代表的垄断势力,日益强大,不断膨胀,不仅挤压了民间经济的生存空间,亦对地方造成了挤压。造成地方发展权限的收缩。地方对央企的依赖日益加强,出现了大规模的央地联姻。地方发展,受到“外来和尚”的制约力量越来越大,本土经济受到压制。假使在湛江的中石化和宝钢撤退,湛江当下的GDP将下降一半以上。假使央企都撤离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将遭遇毁灭性重创。。

就财权而言,实行近20年的分税制,使财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地方财政自主权萎缩,到底哪里最需要投资,投资什么项目,地方往往无法决定,还需仰仗中央。特大项目的投资,亦集中在中央一些部门,而中央在全国的财力分配并不均衡,由此,则滋长了跑部钱进的歪风邪气。也助长了按政治地位排队分钱的恶习。集全国之财富,并没有投到最需要的区域,亦没有投到最需要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活力体现之一,就是地方逐渐拥有比较大的发展自主权,最近几年央企的强势扩张和中央财权的重新集中,事实上削弱了地方自主权,到北京跑项目,远比发展本土经济,培育本土品牌来得快,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一种重视大项目而轻视中小企业的风气。本次地方自我发展的强烈冲动,将有效纠正这种风气,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动辄数万亿的投资冲动,将有效稀释国家层面对部分区域和产业的“偏心”,在产业领域,山东魏桥、陕西电力等地方企业,打破了电力领域的垄断,是一个新的动态。未来值得鼓励。

地方版四万亿被诟病的同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政治地位不高,本地又需要发展,去北京能讨到钱吗?如果讨不到,不自主投资,还有别的出路吗?

简言之,这十年,中央的收权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官进民退、亦导致了“央进地退”。地方发展动力被束缚,地方版四万亿,将打破按权力配置资源的模式,稀释资源错置的祸害,同时,将冲破垄断央企的挟持,逐步形成地方自主发展的传统,掀起地方经济自治的风潮。弱化行政计划,还权于地方。中国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进行重新划定,确立以地方为主的发展体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