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中国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导向

刘康:中国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导向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国际化正如火如荼。许多城市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都市作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30多年来中国的跨越性发展,从打开国门,在经济领域融入和参与全球化,从而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到今天已经是全球化的主角之一。全球化首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城市化。今天的现代化城市,人口组合越来越趋于全球流动,文化也越来越多元。所以城市化与全球化或国际化就越来越同步。中国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要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新示范,必然要把城市国际化作为一个首要战略方向。

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报告称,中国目前有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10年8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未来10年深圳定位,除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还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城市。上海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提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的主体框架。广州的目标是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等等。其他中国省会城市、东南沿海城市也在近年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城市国际化方案和计划。北京大概认为自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并不那么高调。

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势头正猛,发展速度惊人,就像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中国城市化速度一样在高速飞奔。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美国经历了4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未来5年时间,预计中国将有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但什么是城市的国际化?中国城市为什么要国际化?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当仁不让要成为国际大都市,省会或二三线城市也需要国际化吗?多数学者、专家的意见是,国际化的城市要有文化特征,要关注城市人文等综合发展。国际化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反映,更是社会“软”环境的营造,特别是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让世界不同肤色的人心向往之,愿意来旅游、度假、工作、创业、居住。深圳大学教授姜安说,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包括这个城市的历史人物、历史记忆、文化支点、城市伦理、城市信仰等因素,“这就是城市国际化的文化秘密。”

专家意见恰恰凸显了中国城市化的软肋---文化的缺失。对于城市而言,文化一点都不玄虚,而是关系到人文关怀,是对城市每一个个人的关注。不仅仅是他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是他们所体现的人文修养、素质和精神。居民的精神就是城市的灵魂;国际化的城市是有灵魂、有精神的城市,而不是千篇一律、越建越高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庞大的机场、高速、地铁。这些科技堆积的现代化城市“硬件”,只是构成国际都市的物质基础,而都市文明最重要的普世价值,首先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太快,经济与科技优先的战略是中国现代化速度与效率的直接推手。但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推到的是许多旧的建筑和街道,忽略的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故事、城市的独特风情和市民的独特生活方式,或曰城市的精神。

我带领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做过上海、南京的外籍人士的城市国际化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从外国人的眼中了解什么是国际化,以及他们对中国城市国际化的看法。多数受访者不太了解上海的“四大中心”,他们在经济中心的选项旁,自己填上了“文化中心”这项并未出现在上海国际化规划中的内容。他们一再确认上海的外滩、城隍庙、上海的中西混合的独特街道和建筑是上海的国际地标,选出上海人独有的国际眼光和生活方式作为上海国际化的特征。在南京的外国人则高度肯定南京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氛围,以友好、舒适、便利、归属感、绿色、安全、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为主题词,盛赞南京的人文环境,认为南京市的核心地区非常集中,汇聚了中国大量一流教育、科技、文化与历史资源以及大型企业和商业机构,与其他中国城市相比,这是南京的独特之处。

但这些中国城市的外国居民也有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城市国际化有两种趋势,一是面子工程,二是中外有别,社区隔离,而不是不同国家和种族间在各种领域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中国城市与企业常常喜欢找些金发碧眼的洋人装点门面,营造“国际化”的气氛,骨子里却没有“国际化”的意识。现在选择在中国城市生活居住的外国人增长很快。这一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全球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全球大趋势,人口的全球化迁徙、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从在华居住外国人的角度,“国际化”意味着怎样使城市更加易于外国人工作、居住和生活,为其提供友善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来说,许多城市的“国际化”只是单纯建造外籍居民专享的学校、超市、社区等,却不在如何与本地居民融合相处的问题上多下工夫。

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担忧不无道理,他们其实关心的依然是城市的文化精髓。

在刚刚举办的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南京的城市国际化战略显然是要强调人文关怀、城市灵魂。这位书记的政绩观也是围绕着文化的主题,即“三老问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老天爷给我们惠赠的自然遗产、自然生态、自然资源,还有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满足老百姓的期望,人民满意不满意,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呵护好老天爷惠赠予我们的自然生态。

经过了唯GDP优先发展观的年代之后,令人欣慰的是南京为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落脚点坚实地放在“人文”和“绿都”,放在城市的深厚历史和故事与传奇之上。人文关怀、历史传承,为中国城市化和国际化找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从大处讲,中国的城市化国际化,要以人文关怀、历史传承来与人类普世价值接轨,也彰显了中国现代化的精神与价值内核。希望中国的城市化、国际化由此走出一条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道路来。

(刘康,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