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为基础的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总结道:改革开放的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才能“不争论,大胆地闯”。当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有关领导曾请示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回答道:我一直就是这个意思,我之所以没有说,是怕引起旷日持久的无谓争论,耽搁历史机遇。现在通过实践大家认识一致了,好!就这么定了,坚持这个目标,改革到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雄辩地科学论证了的。当年马克思确认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必定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可是,历史进展是曲折的。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成功的,并建立起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32年后的中国革命是在生产力更加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取得胜利的,唯一可以效法的也正是苏式社会主义。苏式社会主义自诩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公有制。实际上是单一的国有制。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被誉为最高形式的公有制。虽然有号称“集体经济”的农业,但是除了不享有城市工厂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外,仍是一切听从国家(政府)安排,本质是地位低一等的“二国有”。实践中,不仅是单一的国有制,而且还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国营制。
二、计划经济。国营制如何经营?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按照政府“五年早知道”的五年计划进行。五年计划具有法律效能,因此,计划经济就是一切由政府严格计划统制的统制经济。
70年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或者东欧等其他地区;无论是国有制还是计划经济,都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后在与资本主义“冷战”竞争中,苏联以及东欧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都崩溃了。中国的苏式社会主义也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革”浩劫后,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不改革死路一条”,这就是历史的结论。邓小平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很快产生了令人鼓舞的活力,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了。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总结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最新、最精辟的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括。它完全摒弃了苏式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
此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沿着市场经济方向突飞猛进,并进而参加WTO,参与全球市场经济竞争。在改革与竞争中,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经济和平崛起震撼了世界和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效地融合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迄今最佳的发展机制
以1776年瓦特完成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一伟大历史进步,认为“分工协作是不要分文资本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像魔法一样呼唤出空前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等价交换,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商品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商品经济催生了近代经济学。二百年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的意义越来越突出了;从内容讲,从单一的商品市场发展到资本、原料、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全面的市场;从范围讲,从局部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化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管理也必然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等价交换的公正性,各种法律和同行自律越来越完善精细,经济法规成为法治社会越来越突出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根本性结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归根结蒂是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实了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最合理最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机制,虽然它还有许多受人指摘、令人不满的地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